吴王李恪(共10篇)

|世俗评说   |

【www.jxtldy.com--世俗评说】

吴王李恪篇一
《吴王李恪之死》

话说永徽四年的时候,年轻的新皇李治为了震慑宗室中那群辈分高而又蠢蠢欲动的皇叔皇兄,特地挑了两个大头出来杀鸡儆猴。而这两个不幸撞上枪口的,一个是唐高祖李渊的庶长子李元景,一个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庶长子李恪。

李元景是死有余辜,因为高阳公主等人试图谋反就是为了拥立他登基;而李恪可以算得上是被无辜牵连的,因为李恪既不是被拥立的对象,也没有参与谋反。只不过因为李恪身为唐太宗的庶长子,这样的辈分在宗室中仅次于皇叔李元景,这才悲剧了。

李治登基后,曾将宗室中辈分最高的李元景和李恪二人同时加封为三公——李元景为司徒,李恪为司空,然后为了永绝后患,在高阳公主、房遗爱等人谋反事泄后趁机借题发挥,将这叔侄二人一网打尽。当然,也有人认为想要除掉李元景、李恪的是长孙无忌,而不是李治,但事实上通观整件事的始末,就可以知道李治才是真正的主使者。

《册府元龟》上就记载了这样一个细节,李治曾召见房遗爱,并问他:“你身为皇亲国戚,为什么要谋反?”房遗爱则回答道:“我的行为罪该万死,但请陛下看在我告发了吴王李恪的份上饶恕我一命。”李治闻言便直接回了一句:“你现在才告发李恪,不是太晚了吗?”

甚至就在李恪等人被赐死后没过几天,李治就在观德殿里将这帮谋逆之人的财物分成五垛陈列出来,令诸位亲王大臣们举行射礼,然后又将新空出来的司徒、司空的头衔分别封给了徐王李元礼(李元景、李恪死后宗室中辈分最高者)与功臣李绩,以此给宗室立威。

不过令人汗颜的是,尽管李恪被房遗爱诬陷进谋反案的确很无辜,尽管李恪既没实力更没勇气反抗的确很悲情,但李恪临死前的一番破口大骂:“社稷有灵,无忌且族灭!”这一点实在叫人难以心生好感。

毕竟李恪身为堂堂一国亲王、大唐皇子,却是这样毫无风度地痛骂诅咒,而想想同样是冤死的王皇后与萧淑妃二人,王皇后身为一介女流却很好地维持了自己最后的体面与风度,就算被迫自尽仍要先下拜道:“陛下万年!昭仪承恩,死吾分也。”然后从容赴死,只有萧淑妃与李恪如出一辙,皆是破口大骂道:“武氏狐

吴王李恪篇二
《李恪的后代》

根据《旧唐书》的记载,李恪后来被追封为郁林王,实际上是从一品的郡王,长子李千里被封为从三品的郁林县侯。武则天的时候,李唐宗室诸王中德高望重的都被杀得差不多了,只有李千里因为无才无德气量狭小性情急躁,又多次进献吉祥的物品才得以免于祸患。李唐宗室复辟后,李千里进封成王,与自己的儿子李禧跟随节愍太子起兵结果兵败被杀,等到睿宗即位后,睿宗虽然称其“保国安人,克成忠义,愿除凶丑,翻陷诛夷”,又表示“永言沦没,良深痛悼”,结果也只是官复原职,既无追赠亦无改葬。

次子李玮早卒。唐中宗初年追封为朗陵王,他的儿子李袨过继给了李恪的胞弟蜀王李愔,官至从四品上的秘书少监,唐玄宗的时候爵位降为了郡王,不过从礼法上来说,这支已经与李恪无关了。

三子李琨,《旧唐书》上说的很清楚,唐玄宗的时候因为占了儿子李祎的光,被追赠了个正三品的工部尚书,并被追封为了吴王。所以显然李琨能够被追封为吴王,与自己的父亲郁林郡王李恪没有半点关系,完全是自己儿子的功劳。而且李琨被追封后没有改葬,也没有因为追赠而补发俸禄。对照一下同辈李治的嫡子们,不是皇帝就被追封皇帝,不能追封为皇帝的即使被废后仍追封为太子;再比较开元同期,李隆基兄弟除早夭的为亲王,其余的不是被追封为皇帝就是太子。再想想李琨的幼子李祗早在唐中宗的时候就继承了吴王这个封号,就知道李琨追封的这个“吴王”究竟能有什么分量与荣誉了。

李琨的幼子李祗继承了这一脉,李祗是经过几次升迁才做到了陈留太守,而他的儿子李巘先是凭借门荫补了个五品官,后来继承了嗣吴王的爵位。《新唐书》中说李巘死的时候被追赠了太子少保,但因其“历官清白,居室不能庇风雨。收恤甥侄,慈爱过人,家无留储”,所以最后还是“公卿合赙乃克葬”。这点就不太能理解了,为什么李巘本身是从一品的爵位,死后又被追赠了从二品的官职,然而朝廷却没赏赐任何丧葬钱物,甚至需要同事们凑份子才能顺利安葬呢?

四子李璄,唐中宗的时候被封为归政郡王,因为其兄李千里参与了节愍太子起兵一事,所以连坐被贬为南州司马。最后卒于任上。

吴王李恪篇三
《杨妃的儿子李恪是怎么死的?》

话说永徽四年的时候,年轻的新皇李治为了震慑宗室中那群辈分高而又蠢蠢欲动的皇叔皇兄,特地挑了两个大头出来杀鸡儆猴。而这两个不幸撞上枪口的,一个是唐高祖李渊的庶长子李元景,一个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庶长子李恪。

李元景是死有余辜,因为高阳公主等人试图谋反就是为了拥立他登基;而李恪可以算得上是被无辜牵连的,因为李恪既不是被拥立的对象,也没有参与谋反。只不过因为李恪身为唐太宗的庶长子,这样的辈分在宗室中仅次于皇叔李元景,这才悲剧了。

李治登基后,曾将宗室中辈分最高的李元景和李恪二人同时加封为三公——李元景为司徒,李恪为司空,然后为了永绝后患,在高阳公主、房遗爱等人谋反事泄后趁机借题发挥,将这叔侄二人一网打尽。当然,也有人认为想要除掉李元景、李恪的是长孙无忌,而不是李治,但事实上通观整件事的始末,就可以知道李治才是真正的主使者。

《册府元龟》上就记载了这样一个细节,李治曾召见房遗爱,并问他:“你身为皇亲国戚,为什么要谋反?”房遗爱则回答道:“我的行为罪该万死,但请陛下看在我告发了吴王李恪的份上饶恕我一命。”李治闻言便直接回了一句:“你现在才告发李恪,不是太晚了吗?”

甚至就在李恪等人被赐死后没过几天,李治就在观德殿里将这帮谋逆之人的财物分成五垛陈列出来,令诸位亲王大臣们举行射礼,然后又将新空出来的司徒、司空的头衔分别封给了徐王李元礼(李元景、李恪死后宗室中辈分最高者)与功臣李绩,以此给宗室立威。

不过令人汗颜的是,尽管李恪被房遗爱诬陷进谋反案的确很无辜,尽管李恪既没

吴王李恪篇四
《李恪与杨妃》

李恪篇

一直以来都有人认为李恪是唐太宗的爱子是大唐的贤王,理由不外乎如下几点:

①《旧唐书·太宗诸子列传》

恪又有文武才,太宗常称其类己。既名望素高,甚为物情所向。长孙无忌既辅立高宗,深所忌嫉。永徽中,会房遗爱谋反,遂因事诛恪,以绝众望,海内冤之。

因为唐太宗称赞李恪能文善武,很像自己,从而觉得唐太宗应该是很喜爱李恪的。而李恪在高宗时受房遗爱等人的谋反牵连,被冤杀,正因为吴王之贤传遍天下,所以他的死才会“以绝众望,海内冤之”。

②《贞观政要·太子诸王定分第九》

贞观七年,授吴王恪齐州都督。太宗谓侍臣曰:“父子之情,岂不欲常相见耶?但家国事殊,须出作藩屏。且令其早有定分,绝觊觎之心,我百年后,使其兄弟无危亡之患也。”

虽然很舍不得李恪离开长安远赴藩地,但唐太宗为了家国天下不得不这么做。

③《贞观政要·教戒太子诸王第十一》

贞观十一年,太宗谓吴王恪曰:“父之爱子,人之常情,非待教训而知也。子能忠孝则善矣。若不遵诲诱,忘弃礼法,必自致刑戮,父虽爱之,将如之何?或汉武帝既崩,昭帝嗣立,燕王旦素骄纵,诪张不服,霍光遣一折简诛之,则身死国除。夫为臣子不得不慎。”

吴王李恪篇五
《唐太宗待遇最差的儿子吴王李恪》

虽然一直以来由于电视剧的宣传,很多人误以为李恪是唐太宗最喜欢的儿子,但就史实而言,论起唐太宗所有儿子中谁的待遇最差,李恪称第二,没人能比他更差。真相究竟如何,我们不妨一起来看一看史书是如何记载的。

首先,同样是在《旧唐书》中,对李恪是“太宗常称其类己”(《唐会要》中记载为“太宗尝称其类己”。可见这里的常通尝,意为曾经而不是常常),对太子承乾则是“太宗甚爱之”,而对李泰更是用了“魏王泰宠冠诸王”这样的说法。如此一番比照,唐太宗对李恪这位所谓的“爱子”的宠爱,也实在平淡无奇了些。更何况唐太宗对三位嫡子的爱护在史书上的记载是数不胜数,而对李恪的照顾相比之下就单薄了许多,甚至无从列举。李恪能否算上是唐太宗爱子,着实值得推敲一番。

其次,根据史书的记载,李恪最迟贞观七年便去了封地,而与李恪同龄的李泰不仅不“之国”,唐太宗甚至还想过让其“入居武德殿”,最后还是被魏征力谏劝止。李治更是自长孙皇后去世后就一直由唐太宗亲自抚养,甚至在被封为太子后,仍让唐太宗不惜公然违反礼制也要继续留在身边,这便导致了褚遂良刘洎等人分别在贞观十八年、二十年相继上疏恳请皇帝不要留太子在身边一味溺爱,放其回东宫。

而贞观七年李恪赴任齐州都督时,唐太宗对李恪说:“父子之情,岂不欲常相见耶?但家国事殊,须出作藩屏。”可见让诸王之藩是因为“家国事殊”,更是为了绝诸皇子的“觊觎之心”。但这一番冠冕堂皇的话,实际上更适合身为太子同母弟的李泰而不是庶出的李恪,毕竟作为太子同母弟,李泰对储位的威胁才是最大的。然而唐太宗在“家国事殊”面前却出于私心,仍旧把心爱的李泰、李治留

吴王李恪篇六
《唐太宗李世民最喜欢的儿子是李恪吗?》

一直以来都有人认为李恪是唐太宗的爱子是大唐的贤王,理由不外乎如下几点: ①《旧唐书·太宗诸子列传》

恪又有文武才,太宗常称其类己。既名望素高,甚为物情所向。长孙无忌既辅立高宗,深所忌嫉。永徽中,会房遗爱谋反,遂因事诛恪,以绝众望,海内冤之。 因为唐太宗称赞李恪能文善武,很像自己,从而觉得唐太宗应该是很喜爱李恪的。而李恪在高宗时受房遗爱等人的谋反牵连,被冤杀,正因为吴王之贤传遍天下,所以他的死才会“以绝众望,海内冤之”。

②《贞观政要·太子诸王定分第九》

贞观七年,授吴王恪齐州都督。太宗谓侍臣曰:“父子之情,岂不欲常相见耶?但家国事殊,须出作藩屏。且令其早有定分,绝觊觎之心,我百年后,使其兄弟无危亡之患也。”

虽然很舍不得李恪离开长安远赴藩地,但唐太宗为了家国天下不得不这么做。

③《贞观政要·教戒太子诸王第十一》

贞观十一年,太宗谓吴王恪曰:“父之爱子,人之常情,非待教训而知也。子能忠孝则善矣。若不遵诲诱,忘弃礼法,必自致刑戮,父虽爱之,将如之何?或汉武帝既崩,昭帝嗣立,燕王旦素骄纵,诪张不服,霍光遣一折简诛之,则身死国除。夫为臣子不得不慎。”

《旧唐书·太宗诸子列传》

十二年,累授安州都督。及将赴职,太宗书诫之曰:“吾以君临兆庶,表正万邦。汝地居茂亲,寄惟籓屏,勉思桥梓之道,善侔间平之德。以义制事,以礼制心,三风十愆,不可不慎。如此则克固盘石,永保维城。外为君臣之忠,内有父子之孝,宜

吴王李恪篇七
《李恪与史苌》

今天的这则笑话源自于《文献通考》上的一条记载:

“南北朝唐献之,姓谱泉陵人,南齐时举秀才,官至广州都督,严毅公清,临事能断,领表肃然。五代史苌,姓谱零陵人,善属文,吴王恪镇宋州,辟为判官,谓苌曰:‘逆贼未殄,君有济物才,若垂顾,黎元有望矣。’苌嘉其意,乃应召,多所裨赞,境内肃然。”

随之就有恪史砖家鸡冻地将之“鉴定”为是恪大帝有“文武才”的铁证。

本人不才,只有一个小小的疑问:《文献通考》中的史苌,作者写明了是“五代”人,而五代十国的人又怎么会和唐朝扯上关系的呢?

于是乎,立即便有恪史砖家跳将出来,得意洋洋道:《全唐文》中可是收录了一个名为史苌的人的《上李中丞书》一文,根据文章的内容可以推测出史苌很有可能是出生于隋朝的——隋朝也算是前五代,“五代”又不一定非要是指五代十国也有可能是指前五代,说史苌是“五代”人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

本人不才,小小的疑问又变得更大了:虽然前五代可以指梁、陈、北齐、北周、隋这五代,但如果出生在隋朝就要被视为“五代”人的话,那么唐朝武德、贞观年间又有多少人不是出生在隋朝的呢?为何他们没被视为“五代”人?

本人虽不才,却也知道唐太宗李世民便是出生在隋朝的,朝中大臣长孙无忌、魏征、杜如晦、房玄龄、李靖、李绩等等,也都是出生在隋朝的,却为何只有这个史苌要被视作是“五代”人呢?

更何况若《文献通考》中的史苌与《全唐文》中的史苌为同一人的话,怎么说史苌也在唐朝活了三四十年大半生了,为何还会被认定是隋朝的前“五代”人呢?还是说

吴王李恪篇八
《正解国史备详,斯可略而称也》

吴王李恪的女儿信安县主的墓志上有这样一句话:“远则垂芳万古,近则启圣千龄,国史备详,斯可略而称也。”大意是信安的祖宗们事迹辉煌,不过这里略过不提(在某些人眼里这是专指信安之父李恪)。

事实上只要不是唐代墓志研究的门外汉,就该知道这句“国史备详,斯可略而称也”不过是唐代墓志中略述祖先品行业绩的特定句式,墓志铭文在记叙祖先品行业绩时,往往会略而不述,所以几乎每一方墓志都会用到这种特定句式:“„„略而言也。”行话就称之为“略述祖先世系的特定句式”。

这种句式可分为两种:1、“„„略而言也”的句式。2、省略“略而言也”,句意保持不变。

关于第一种,也就是信安墓志上的这种,“略而言也”也可稍有变化,或作“可略而言”“可得而略”等等,但句式、意义保持不变。比如《王明墓志》:“斯并彰乎国史,焕之家谍,故可得而略也。”又比如《张览墓志》:“并国史家谍详焉,故无俟而言也。”再比如《李泰墓志》:“国史详焉,今可略而言矣。”至于第二种,与本次内容无关,暂且按下不表。

而墓志中的“国史”一词,是某些人口中言之凿凿的“当时的国史”吗?当然不是。“国史”本指当代人修纂的本朝实录和本朝历史,而墓志文中的“国史”只是泛指,泛指可以载记历史的书籍、史册,并不指真正意义上的“国史”。 所以信安墓志中的这句“国史备详,斯可略而称也”,根本就不是某些人所曲解的那样,“李恪的政绩不是没有,而是可能因唐末的战乱导致国史的缺失”,这不过是墓志铭文中最常见的套话,最惯用的略述祖先世系的特定句式:我的祖先很厉害,不过他们的事迹在别的书上或家谱中记了,这里就略过不表了。

吴王李恪篇九
《唐太宗李世民35位子女的命运结局》

唐太宗李世民35位子女的命运结局

唐太宗李世民生于隋开皇十七年(598年),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五月,因病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在位二十三年。李世民青年时期在建立唐朝的过程中,战功卓著。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秦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二人及二人诸子,逼迫父亲高祖李渊退位而登基,成为唐朝的第二个皇帝。李世民在位期间,以文治理天下,以武开疆拓土,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辉煌的“贞观之治”,并以此名垂青史。

太宗李世民

据《新唐书·太宗子》、《旧唐书·太宗诸子》及《新唐书诸帝公主列传》等史书记载,唐太宗共有14位儿子,21位女儿;可谓子女繁多,人丁兴旺。但是,太宗诸多子女的命运又如何呢?

先来看太宗的儿子们。从寿命上看,十四子中,第二子、第十一子及第十二子未成年,早亡;其余大都是在青壮年时期亡故,寿命最长者也只有60出头。从亡故状态方面看,除早亡的三位以外,其余十一位王子,第九子李治继位为高宗,55岁时病亡,属于善终;第十三子赵王李福36岁病亡,也属于善终。另外九位未得善终,死亡原因为阴谋夺位或谋反。

太宗的二十一个女儿,除早夭的四位公主以外,大都经历坎坷,寿命长的不多。高阳公主、巴陵公主两人因“房遗爱谋反案”被赐自尽。

十四子:

1、太子李承乾:生于武德元年(618年),母亲是长孙皇后。太宗即位后,于武德九年十月被立为皇太子,当时才八岁。承乾少年时,是一个聪明可爱的小男孩儿,识大体,有决断,太宗非常宠爱、器重他。《新唐书》上说:“甫八岁,特敏惠,帝爱之。在谅暗,使裁决庶政,有大体。”但是年长以后,患有足疾,行走不便,心生自卑感。并开始声色犬马,还宠爱一个娈童,给他起了个名字叫称心,经常奢靡无度。他唯恐父亲知道自己的不良行为。对父亲阳奉阴违、对师长的劝勉不耐烦,甚至曾派人刺杀规劝自己的老师。同母弟弟李泰一直有夺太子位之念,兄弟交恶。后来太宗知道他的不良所为,处死了那个娈童称心,父子关系也急剧恶化。

贞观十六年,承乾被控企图效行玄武门之事夺位,事败,依律当斩,太宗不忍心杀亲生儿子,极力保全。贞观十七年,承乾太子位被废,充军到黔州。贞观十九年郁郁而终,年二十六岁,谥愍王。太宗心情悲痛停朝一天,以国公的规格举行了葬礼。长子未得善终。

2、楚王李宽:母不详。《旧唐书》: “楚王宽,太宗第二子也。出继叔父楚哀王智云(太宗五弟)。早薨。”也就是说,即便他活着也没有争位的资格了。死后追赠楚王。

3、吴王李恪:母亲是隋炀帝的女儿杨妃,生于武德二年(619年)。《册府元龟》记载:“吴王恪,太宗第三子。少善骑射,太宗甚爱之。”贞观十七年,太宗废了长子李承乾的太子位,改立长孙皇后所生第九子晋王李治为太子。随后又因担心李治“软弱”,认为李恪各个方面都很像自己,《旧唐书.太宗子》说:“恪又有文武才,太宗常称其类己。”因而又想改立恪为太子,遭长孙无忌而反对作罢。长孙无忌由此深为忌惮李恪。

高宗永徽四年(653年),发生了房遗爱谋反案,房遗爱为求免死,按照负责审案的长孙无忌的心意诬陷李恪谋反。李恪临死时大呼:“如果社稷有灵,长孙无忌将遭族灭!”年约三十四岁。《大唐新语.》记载“高宗即位,房遗爱等谋反,敕无忌推之。遗爱希旨引恪,冀以获免。无忌既与恪有隙,因而毙恪。临刑骂曰:长孙无忌窃弄威权,构害良善。若宗社有灵,当见其族灭!”后被追封为郁林郡王。第三子未得善终。

4、魏王李泰:母亲是长孙皇后,生于武德二年(619年)。喜爱文学,书法尤工草隶,收集图书逾万卷,是当时的书画鉴赏名家。李泰才华横溢,聪敏绝伦,是太宗最宠爱的儿子;数种史书均有记载,《旧唐书》:“魏王泰宠冠诸王。”《新唐书》:“王为陛下爱子。”《册府元龟》:”

吴王李恪篇十
《一代帝王李世民的功过是非》

一代帝王李世民的功过是非 (2008-12-25 21:35:32) 转载▼

标签: 分类: 佳片有约 唐太宗

李世民

李治

武则天

李恪

历史

文化


吴王李恪怎么死的 唐朝吴王李恪

本文来源:http://www.jxtldy.com/zawen/96845.html

    热门推荐
    • 严宽版《隋唐演义》主题曲《杨花李树》歌词

      严宽版《隋唐演义》主题曲《杨花李树》歌词词:李春曲:周志勇唱:孙楠歌词:迷恋着飞花就遗忘了正果抛得下堂皇才赢得来红火看尽了喧腾就学会了静默舍弃这欢愉才飘向那极乐春夜的喜雨秋日的芳德任性的繁华唯美的夭折无情的天道有缘有缘的巧合瞬间的精彩千古的评说银甲伴朱衣快

    • 揭秘历史上真实的吴聘 历史上一休大师真实身份揭秘,日本和尚可以结婚吗?

      在大多数中国人的印象中,和尚出家人应该都是那种六根清净,不染世俗的出世者形象。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尚已经不再像古代那样受到诸多的限制了,但是依然还是有不少戒律清规的。不过日本的和尚却让人大跌眼镜,因为日本的和尚和普通人无异,可以大口吃肉喝酒,并且结婚生子。那么日本和尚为什么可以结婚?这样又该怎样来

    • 白夜追凶谁是最后boss 白夜追凶结局解析最后boss是谁,几个重大疑点揭秘

      本来这是一个恐怖漫画平台不该发有关网剧的解析,但是看完结局后看到网上有很多热评说得感觉都和我想的都不太一样 所以决定自己动手写一篇结局解析很多网上的测评都猜测韩彬是最后的boss,又或者是反面人物。尤其31集末尾韩彬出来对上黄老板后摘掉了眼镜更让人觉得不是好人。其实不然,韩彬是另一部小说中《刀锋上的

    • 白鹿原电视剧第23集 白鹿原第23-24集剧情介绍,田小娥和黑娃第几集发生关系

      《白鹿原》电视剧《白鹿原》正在热播,剧中的田小娥是由90后美女演员李沁出演。于我而言只有几个简单的词,大胆,敢于冲破世俗,为命运抗争的女人。就角色给人的感觉,极尽风骚撩人,让人欲罢不能!今晚《白鹿原》将迎来第23、24集的剧情,许多网友好奇田小娥出场后和黑娃什么时候发生关系了?下面爱福清网小编就为大

    • 金庸笔下的经济学 在金庸笔下,到底是郭芙嫁得好还是郭襄过得更好?

      有人说,为什么郭芙那么讨厌还能嫁得一个如意郎君,而郭襄那么招人喜爱却一生独依青灯古佛,金庸为什么对郭襄那么坏?我想反驳一下这个观点,金庸不是对郭襄那么坏,而是郭芙和郭襄的追求和定位不同。从世俗所得的标准看来,自然是郭芙美满。而郭襄独自开创了峨嵋派,成为一代宗师。郭芙这辈子最大的成就也就只是嫁得好,而

    • 中印军事力量差距到底有多大?美专家辛辣点评说出实话

      据美国“每日先锋”网站11月19日报道,中国和印度已经出现了类似冷战时美国和苏联的军备竞赛迹象,对印度来说,目前的地位有些不妙,它是希望成为一个经济强劲的军事大国呢,还是一个国力疲软却军力畸形的国家?印度肯定不想步苏联的后尘,但最近的消息表示,印度正朝着这方面发展。据印媒报道,莫迪政府刚批准了一揽子

    • 为什么说王宝强拯救了新浪微博?

      如题,为什么一个离婚事件能拯救新浪微博~问:为什么说王宝强拯救了新浪微博?观点1:马宋事件是个契机。借理清其中阴谋与算计,来匡扶当代社会的忠贞与诚信,进而推动法制健全。老百姓对宝宝的喟叹与声援,是千万弱势群体设身处地的后怕。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弱者太渴望正义。如果在这件事情(案情)中看不见正义,世俗道

    • 「傻人有傻福」是对「傻人」的安慰吗?

      在竞争压力日渐增大的社会,傻人还会有傻福吗?问:「傻人有傻福」是对「傻人」的安慰吗?观点1:个人见解:其实我一直对这里的“傻人”没有很明确的认知,不过个人觉得应该就是那些世俗眼中的“傻人”吧,如果是这样的“傻人”,我倒觉得这句“傻人有傻福”不是安慰,是一种事实吧。个人觉得这句话的傻和传统意义上的傻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