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菩萨的十四无畏 观音菩萨的十四无畏是什么?十四无畏分别有哪些

|百家杂谈   |

【www.jxtldy.com--百家杂谈】

【篇一】观音菩萨的十四无畏

观音菩萨的十四无畏是什么?十四无畏分别有哪些

  表示观音菩萨与十方、三世、六道等一切众生同一悲仰,令诸众生获得十四种无畏的功德。十四无畏:

  (一)不自观音以观观者,不自观音,谓不随声尘所起知见;以观观者,谓返照自性。不起知见,则无所妄;返照自性,则一切真寂,无复苦恼,故使受苦众生蒙此真观,即得解脱,是为无畏。

  (二)知见旋复,在心谓‘知’,在眼谓‘见’;‘知’、‘见’之性热,则属于火。谓菩萨能旋转知见,以复真空,能使众生,设入火难,火不能烧,是为无畏。

  (三)观听旋复,‘观’、‘听’之性动,则属于水。谓菩萨能旋转观听,以复真空,能使众生,设为大水所漂,水不能溺,是为无畏。

观音菩萨的十四无畏是什么?十四无畏分别有哪些

  (四)断灭妄想心无杀害,谓菩萨证悟实性,断灭妄想,发大慈心,无杀害念,能使众生入于罗刹鬼国,鬼自灭恶,是为无畏。

  (五)熏闻成闻六根消复同于声听,谓熏闻属思,思其所闻,无性可得,则成真闻;六根害人,与兵刃无异。菩萨六根既皆消灭,以复真空,一切尘境,同于声听,能使众生之当被害者,刀刃所加,段段折坏,是为无畏。

  (六)闻熏精明明遍法界,谓菩萨从闻熏习,所成慧性,既得精明,明照十方,周遍法界,幽暗即消。众生虽被药叉、诸幽冥来近其侧,然菩萨之精明能使药叉之目受明夺,自不能视,是为无畏。

  (七)音性圆消观听返入,谓受虚妄声尘系缚,无异禁系枷锁,菩萨以动静之性俱灭,则其观听返妄入真,声尘解脱,能使众生禁系等事不能着身,是为无畏。

  (八)灭音圆闻遍生慈力,谓菩萨消灭音声,圆成闻慧,则遍生慈力,能以大力令彼得乐,是以众生经于险路如行坦途,或遇恶寇,自不能劫,是为无畏。

  (九)熏闻离尘色不能劫,谓菩萨以思慧熏闻成性,离诸尘妄,不被色尘所劫,能使一切性多淫之人不生贪欲,是为无畏。

观音菩萨的十四无畏是什么?十四无畏分别有哪些

  (十)纯音无尘根境圆融,谓菩萨音性纯净,离诸妄尘,根境相入,圆融无碍,能使怀忿恨之人不生嗔恚,是为无畏。

  (十一)消尘旋明,谓菩萨除暗消尘,旋复性明,能使一切昏钝无善心之人远离痴暗,是为无畏。

  (十二)融形复闻,谓融形则碍灭,复闻则性真,故涉入世间,而不坏世间之相,能遍十方,供养微尘数佛,禀承其法,各为法子;以此无畏,施诸无子众生,欲求男者,令得生男。

  (十三)六根圆通明照无二,谓菩萨六根圆融,通达无碍,含摄法界,如大圆镜,明照无二,由此故能承顺法门,受领无失;以此无畏,施诸无子众生,欲求女者,即得生女。

  (十四)我一名与六十二恒河沙名等无有异,谓菩萨得真圆通,能使求福众生,但持我之名号,与彼俱持无数菩萨名号之人,较量所得福德,等同而无异,是为无畏。

观音菩萨的十四无畏是什么?十四无畏分别有哪些

【篇二】观音菩萨的十四无畏

观音菩萨也诱惑 观音在世人眼中的三十三法相

  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之后,普受汉人的认同,而加以信仰成為中国佛教,尤其观世音菩萨,时常变化不同的法相,来救渡世人,所以才有三十三应化身之说。

观音菩萨也诱惑 观音在世人眼中的三十三法相

  一、杨柳观音

  杨柳观音别名为药师观音,自古中国人相信柳枝,具有灵力,因而命名杨柳观音,是中国观世音菩萨,三十三种应化身的首尊,杨柳观音的像很多种,有手持柳枝,还有身边放著,装有杨柳的净瓶,相传每年正月十五日,有杨枝净水供,先用正月的清水,经过七天加持祈祷之后,插入五十公分左右的柳枝,使净水增加观音力,然后法师為参拜者举行,结缘灌顶法会。

  在日本灵异记记载,接受此法会之人,可消灾解厄,也可治疗疾病,有这段传说,所以说杨柳观音,又变成药王观音。

  在台湾也有用柳叶,来净身洗手才进入庙内,代表借著杨柳的灵力,来驱邪赶煞,每次祭典或者神佛圣诞,还是做法事,高僧与法师,手持杨柳来清净。杨柳观音的真言梵文為。

观音菩萨也诱惑 观音在世人眼中的三十三法相

  二、龙头观音

  观世音菩萨乘龙在云顶的法相非常多,可见观世音与龙的关係密切,在中国或者台湾大部份,早期都有龙王庙,当作进行祈雨仪式的地方,还有安抚带来洪水之龙王的意思。

  民间传说大多数的龙王,会引发大洪水,让天下苍生受苦,有能力惩罚龙王罪恶的人,就是观世音菩萨,另外一方面,少数秉性善良的龙王,经常跟随在观世音的左右,呼云唤雨,泽被大地使五穀丰收,因為在祭拜龙王之时,信眾也会祭拜观世音菩萨,使龙王不敢随兴发飆,中国与台湾相信这种讲法,而来信仰,就创造出站在龙王头上的观世音菩萨。

  古印度相信观世音,是由水源之神湿婆神演进而成,与波斯水神阿难陀女神,貌合又神合,所以由水神衍生的。

  生命神观音乘在龙的法相,是承袭太古时代水神的信仰,这是古印度之时的说法。

【篇三】观音菩萨的十四无畏

观音大士的来历 是十二金仙慈航道人变的吗?

  世俗中常把道教“慈航道人”和佛教“观世音菩萨”视为同一位。

观音大士的来历 是十二金仙慈航道人变的吗?

  在正统宗教中,慈航真人就其来源道教有二种说法。其一据《历代神仙通鉴》卷记载:普陀落伽岩潮音洞中有一女真,相传商王时修道于此,已得神通三昧,发愿欲昔度世间男女。尝以丹药及甘露水济人,南海人称之曰慈航大士。其二据李善注引《灵宝经》曰:禅黎世界坠王有女,字姓音,生仍不言。年至四岁,王怪之,乃弃于南浮桑之阿空山之中。女无粮,常日咽气,引月服精,自然充饱。忽与神人会于丹陵之舍,柏林之下。姓音右手题赤石之上。语姓音:汝虽不能言,可忆此文也。遣朱宫灵童,下教姓音治弟之术,授其采书入字之音。于是能言。于山出,还在国中。国中大枯旱,地下生火,人民焦燎,死者过半。穿地取水,百丈无泉。王郄惧。女显其真,为王仰啸,天降洪水,至十丈。于是化形隐景而去。

  依照道教的说法,慈航真人乃是原原本本的女真,而佛教的观世音则是从一开始就是男人身修行的。再者,依照《历代神仙通鉴》来说慈航真人商朝得道,而依照佛教《楞严经》来说,观世音,远在恒河沙劫前,就已经修成。

  慈航道人是道门的慈航道人,观音是佛门的观音,两者殊途不可混谈。

  然而在《封神演义》中慈航道人是元始天尊的弟子,阐教十二金仙之一,阐教截教二教在“万仙阵”中斗法时,金光仙被收服,成为慈航道人的坐骑。当时太上老君也暗示,慈航道人未来将投入西方教(佛教)。可见《封神演义》是将慈航道人和观世音菩萨视为同一位的。

【篇四】观音菩萨的十四无畏

观音的形象 观音菩萨到底是男相还是女相

  观世音菩萨,在随类应化上是可以有男相和女相的。不过观世音菩萨本身的大菩萨相,是大丈夫相。比如《华严经》说:“勇猛丈夫观自在”。唐代以前的观音,以大丈夫相居多,也现女相。但到后来,特别是妙善公主的传说流行以来,汉地的观音形像越来越趋向女性化,如提到的民间流传的三十三观音像,基本都是女身。一些学者,则直称观音为东方的女神。

观音的形象 观音菩萨到底是男相还是女相

  佛教所说的慈悲和女性的某种内心特性具有类比性,女性所具有的慈忍柔和,表现为日常行为中即是爱,比如母亲对于儿女的爱是深重和无微不至的。但是佛教认为:世间的爱是私我的慈悲,是慈悲的局限化;而慈悲是爱的无我扩大。印顺法师认为这是观世音菩萨被塑造为女性的重要原因。因为观世音菩萨的特殊表德是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救度一切众生,如慈母爱自己的儿女一样。所以观世音应现女身,扩大无私的大爱,泛爱广大众生成为菩萨的平等慈悲。观音菩萨的十四无畏

【篇五】观音菩萨的十四无畏

观音信仰与禅宗的关系

阅读: 205次 大小: 34KB(共7页)

观音信仰与禅宗的关系

摘要:观音信仰和禅宗是汉传佛教最普遍的信仰形态和法脉传承。观音菩萨作为大乘佛教菩萨信仰中的主要信仰对象之一,以其无尽的大悲愿力和贴近基层百姓日常生活的示现,受到了士庶各阶层的欢迎。而禅宗自六祖慧能开辟顿悟法门,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后来“一花开五叶”,分化出五家七宗,并在唐武宗灭佛之后独树一帜,成为汉传佛教具有代表性的法脉传承。观音信仰和禅宗的中国化与普及,是印度佛教为适应中国文化主动的调整与中国文化自身积极理论创建双向运动所产生的结果。本文尝试从同源同质,智悲双运,修行互助三个方面来阐释两观音信仰和禅宗的关联,以期探讨佛教的修行信仰形态和佛教中国化的特征。

关键词:佛教、观音、禅宗、信仰、修行

佛教自公元1世纪前后传入中国,经历了大约六百年的本土化历程。期间与中国原有的文化进行了长期的碰撞与融合,分化出诸多流派,最终被中国古代社会所吸收,成为最普及的宗教信仰形态。在所有汉传佛教的法脉传承或信仰形态中,最为普遍的无疑是观音信仰和禅宗了。观音菩萨作为大乘佛教菩萨信仰中的主要信仰对象之一,以其无尽的大悲愿力和贴近基层百姓日常生活的示现,受到了士庶各阶层的欢迎。而禅宗自六祖慧能开辟顿悟法门,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气韵空灵,重视入世和家庭伦理,契合儒家的人伦纲常。后来“一花开五叶”,分化出五家七宗,并在唐武宗灭佛之后独树一帜,成为汉传佛教具有代表性的法脉传承。那么,探求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并梳理其何以成为主要信仰的原因,对于理解佛教修行信仰形态和中国化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尝试从同源同质,智悲双运,修行互助三个方面来阐释两者的关联,以探讨佛教的修行信仰形态和佛教中国化的特征。

一、同源同质

观音信仰和禅宗的主要信仰形式和精神内核都源自印度佛教,这也就决定了两者相同宗教特征。

(一)、大乘法门

佛教大致可分为人天乘,小乘和大乘。人天乘寻求来世的人天乐果,小乘追求自我的精神解脱,而大乘则要普渡众生。观音菩萨是大乘菩萨,禅宗也是大乘法门。对于大乘佛教来说,具有菩提心是所有大乘法门的基本属性。菩提心有两个所缘对境。一是缘众生之大悲,二是缘众生之佛果。缘众生之大悲即是观想沉溺于轮回苦海里的所有苦难众生,他们在无始以来的轮回之中都曾经做过自己的父母,愿自己能够代他们受苦。缘众生之佛果即是愿所有的众生都能够出离生死大海,获得究竟圆满的佛果。菩提心又可以分为愿菩提心和行菩

提心。愿菩提心指的是普渡众生的发心愿力,行菩提心即是菩萨修习佛法救度众生的六度万行。下面分别阐述两者的大乘特性:

1、观音信仰

观音菩萨是诸佛世尊大悲心的总集,对众生有强烈的悲心,并且应机施教,化现无量身相,以种种方便度化众生。如印光大师云:

“观音大士,于无量劫,久成佛道;为度众生,不离寂光,现菩萨身。又复普应群机,垂形六道,以三十二应、十四无畏、四不思议无作妙力,寻声救苦,度脱群萌。”1

“名观世音者,以菩萨因中由观闻性而证圆通,果上由观众生称名之音声而施救护,故名观世音也。”

由于观音菩萨在因地时强大的发愿力,所以现在其获得佛果时的悲心周遍整个法界,任何众生只要称念其名号,都能获得其护佑和加持。如《法华经》云:“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很多修行人受到观音菩萨的精神感化,也对众生生起了大悲心,在现实生活中行菩萨道,以其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净化了世道人心。

2、禅宗

禅宗在所有大乘佛法里面是比较特殊的一个法门,因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禅宗行者在追求明心见性,了生脱死的同时,也不会忘记自己的大乘种性。六祖慧能大师所发四宏誓愿的第一条即是“众生无边誓愿度”。当然惠能大师把这里的众生的概念内涵进行了提升。此众生并非局限于经验可见的众生,而是自身心中的众生,即八万四千烦恼。“善知识,心中众生,所谓邪迷心,狂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如是等等心,尽是众生。”另外,禅宗立宗的基本宗教情怀即是为化解一切众生烦恼,让其顿悟自性光明。如《六祖坛经》:“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何以故,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若无尘劳,智慧常现。”在实践层面,禅宗的一些社会实践则是其宗教精神的具体落实。如其丛林制度,禅门清规。很多禅门大德不断地在践行其普渡众生的四宏誓愿,如近代的虚云禅师,当代的星云大师,都是禅门典范。

(二)、一乘佛法

观音信仰和禅宗各自作为佛教的修行法门之一,尽管其存在形态和修行方式有教大差别,但都具有同样的宗教功能。两者皆是能够让众生究竟成佛的法门。佛陀为顺应众生种种根基,而宣说种种法门。佛法在究竟的意义上是一乘的,虽然在显现上有诸多形式,但并不违背其一乘法的性质。所有的法门,不

管是大乘还是小乘,显宗还是密宗,都能为众生种下解脱种子,最后究竟成佛。 如《法华经》云: 5432

“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诸有所作,常为一事,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6

“舍利弗,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若二若三。” “舍利弗,过去诸佛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

87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乘佛故。是诸众生从诸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

(三)、心性本体的统一

观音信仰与禅宗在佛性和心性本体上是统一的。佛教认为众生皆有佛性。佛性是普遍存在的,是心性本体的一种存在状态。在大乘中观见解中,万法在世俗谛中是现而无自性如梦如幻的,在胜义谛中是远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而这种空性并非单空,而是一种心性光明的存在,一种不可思议的常有,能显现万物色相。这种光明即是佛性或说自性。禅宗通过向内的观照而觉悟自性,了知心体,如《六祖坛经》云:“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成万法。”在观音信仰中,在其心性本体层面,观音菩萨说宣讲的《心经》中也提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此句中,“色不异空”即是把万法抉择为空性,破除实执;“空不异色”即是把空性抉择为心性光明,破除空执。这与禅宗的自性般若见解有异曲同工之效。

二、智悲双运

前文已经论述了观音信仰和禅宗在形而上的心性层面的统一。然而,两者在心性的妙用上却有差异。观音主悲,而禅宗主智。两者之妙用恰好构成了智悲双运,具有互补性。智者大师在《法华玄义》中云:“良以悲心熏于智慧,能拔他苦,慈心熏于禅定,能与他乐。” 般若空性智慧与大悲心是同时产生的,有互生的关系。有些修行者通过观修大悲心而证悟空性,有些则通过证悟空性而生起大悲心。悲心与智慧分别顺应了众生的情感需求和理性需求。这两种需求是生命个体的不同层面的需求,具有普世性。

(一)、大悲心

所谓的悲心,即是拔众生苦。在中国古代社会,对观音菩萨的大悲愿力有着广泛的信仰需求。汉末至魏晋是中国历史上战乱频繁、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的利益冲突都十分尖锐的时期,社会各阶层人士都有一种朝不保夕的恐惧感,特别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广大人民,受着天灾与人祸的双重压迫,极力寻求一种超自然神力的庇护,以摆脱现实苦难的纠缠。《法华经》的译出正好满足社会各阶层的这种心理需求,比起远在西方极乐世界、遥不可及的佛,观音菩萨能够出莲座,历下界,主张“随类化度”,具有“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的愿职。 11109

同时,在中国所经历的漫长的封建社会,灾难深重,悲剧时有发生。下层民众面对土地兼并,生活无着而流离失所,面对官僚的盘剥却束手无策;上层社会因利益集团的相互倾轧而心惊胆战。各个层次、各种身份的人们在政治、经济、自然日常生活等层面中经历着各种悲剧与焦虑。人们渴望得到观音的佑助,观音信仰成为处于危难之中的人们的避风港。

另外,观音菩萨除了能够拔除世人的痛苦外,还能够满足世人的愿望,给予世人安乐。中国文化是一种世俗文化,老百姓不太关心形而上的事情,最在意的是现实的生活层面。所以他们需要的是一些人天福报,比如多子多福,消灾免难,长命富贵,财源广进,姻缘美满,家庭幸福等。而观音菩萨又能够满足他们的愿望。所以,观音菩萨慢慢的走进了寻常百姓家,成为寻常百姓心目中的善神、财神。由于在中国人眼中,母性是仁慈和善的,是利他心的体现。所以观音的形象也从印度佛教中的男性演变成了女性。为了进一步体现观音菩萨贴近民生百姓,中国古人还在原有的佛典中的观音形象的基础上创造了诸多形象,比如千手千眼观音,水月观音,送子观音,杨枝观音等,足可见观音信仰与中国人日常生活的贴近程度。

(二)、般若智慧

所谓的般若智慧即是破除对一切万法的实执,显现清净法身。禅宗对中国人理性智慧的提升主要体现在其对于心性本体的诠释和顿悟的修行方法上面。中国文化重经验,不重理论;重直觉,不重逻辑。所以中国古代士大夫不太有耐心进行复杂的逻辑思辨和漫长的宗教修行,他们希望宗教修行艺术化,能够从直觉上体验宗教的精神内核。然而,作为诞生于古代印度文化传统的宗教,印度佛教具有发达的修行体系和严密完备的逻辑思辨体系。这些佛法与中土众生的根器不太相应,或多或少的受到了士大夫阶层的冷遇。于是禅宗的出现,满足了士大夫阶层的需求,得到了快速的普及。这是印度佛教为适应中国文化主动的调整与中国文化自身积极理论创建双向运动所产生的结果。下面分别阐述禅宗对于心性本体的诠释和顿悟的修行方法:

1、诠释心性本体

在印度佛教中,通常通过复杂的逻辑推理来抉择心性本体。但到了六祖慧能这里,就简单直接,开章明义,将佛直指为众生的自性,又将自性直指为众生本自具有。众生一念悟得自性,即是佛。在自性中,一切本自清净,本自具足,包含一切佛法。如《六祖坛经》云:

“善知识!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尽皆不取不舍亦不染着,心如虚空,名之为大,故曰摩诃。”

“善知识!心量广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善知识!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

在这里,万法的本体是心,一切万相皆是心性的显现,一切方便法门都是心性的妙用。在具体的修行中,以心为王。只要转变心念,了悟自性,对宇宙15141312

人生的认知就会发生质的改变。这种解读方式直截了当的描绘了心的本来面目,毫不拖泥带水。

2、顿悟

禅宗认为,人的自性是可以直接认识的,不需要假借过多的修行。在佛教中,很多菩萨从凡夫位修到菩萨位需要经过百千万劫漫长的修行过程。虽然也有即身成佛的法门,但这些法门大多需要经历初发菩提心,中间修持六度万行积累福慧资粮,最后才能获得佛果。也即他们走的是渐悟的路线。而禅宗则可以通过种种方便方法,让学人当下了悟禅机。这就是顿悟。

从历代禅师的著作看,禅宗并不关注如何认识世界,以满足外在需要的问题,不关注世界观、宇宙论的向题,它在这方面的理论贡献较小。惟有对禅修方法极为重视,探讨,辩论和创造甚多,棒喝、机锋、语录、公案、古则、话头、默照,甚至呵祖骂佛等教学方法和参禅法门,令人目不暇接,而这形形色色的禅法,都是从心性思想发挥出来的种种机用。禅宗的种种修行方法,不同的途径,也都是以达到见性成佛为目的的。

三、修行互助

(一)、观音菩萨对禅宗的助益

对禅宗修行者来说,念修观音菩萨是修行的大助缘。

在禅宗发展过程中,并非一直特立独行,与其他法门完全绝缘,而是多有融合。宋代以降,就有禅教融合,禅净双修等现象。当然禅门行者中,念《心经》,大悲咒,念观音名号者也不乏其人。

我们知道,在佛教的世界观中,我们这个世界叫娑婆世界。由于此世界众生多行不善业,众生福报减损由众生恶业所感,此娑婆世界就变成了五浊恶世,即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那么在这个世界修行很难成功,容易退转。为了让众生修行不退,观音菩萨在显现上有这样的功德,只要听得其名号,见到其身相,忆念其者等凡与之结缘者都能菩提不退,究竟成佛,如《地藏菩萨本愿经》云:

“佛告观世音菩萨:汝于娑婆世界有大因缘。若天若龙、若男若女、若神若鬼乃至六道罪苦众生,闻汝名者,见汝形者,恋慕汝者,赞叹汝者,是诸众生于无上道必不退转,常生人天,具受妙乐,因果将熟,遇佛授记。”

修行者在修行过程中可能会遭遇种种违缘痛苦。对内,是内心的贪嗔痴等无明烦恼炽盛扰乱身心以及身体的由四大不调或宿业所感而引起的疾病困苦;对外,是五欲六尘的干扰以及周边自然环境变化对修行的影响。这些违缘如果处理不好势必影响修行。所以禅门修者忆念观音菩萨,菩萨就会以大悲之心予以加持护佑,帮助行者早成道业。

禅宗是大乘法门,除了自我了脱生死外还要去行菩萨道,利益众生。那么在利益众生的过程中就会遇到种种险阻。如果能经常祈祷观音菩萨,依靠菩萨的加持,能够顺利成办利他事业。

(二)、禅法对修行观音的助益

在观音修行方面,对于以观音为本尊的修行者来说,如果具有禅定的功夫,则在修行上比较容易成就。要想成就本尊,心念的专注和稳定性至关重要。如果心念散于外境,不能专注于所缘境,则本尊的身相很难以了了分明,要想成1716

【篇六】观音菩萨的十四无畏

关于菩提颗数简单介绍

阅读: 252次 大小: 20KB(共8页)

108 颗——表示求正百八三昧,断除一百零八种烦恼。 一百零八种烦恼一般说法是六根 (眼、耳、鼻、舌、身、意) 各有苦、乐、舍三受, 合为十八种。六根各有好、恶、平三种, 合为十八种,总计三十六种,再以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合为一百零八种烦恼。

54 颗—— 表示菩萨修行的五十四个阶位,即是十信、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四善根因地。

42 颗——表示菩萨修行过程的四十二种阶位,即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及妙觉。

36 颗 —— 与 108 颗意义相同。为便于携带将 108 颗分为三份。

27 颗 —— 表示小乘修行四向四果之二十七贤位,即前四向三果之十八有学与第四果阿罗汉之九无学。

21 颗 —— 表示十地、十波罗蜜、佛果等二十一位。

18 颗 —— 表征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迷时被十八界转,悟时转十八界。

14 颗 —— 表示观音菩萨的十四无畏。

另一种说法(不知道出处,由吧友搜集)

一颗指一味蕴:梵文Eka—rasa—skandha意译,经量部所立的一种无始以来一味延续之细微意识,以作回的主题,谓其具有受.想.行.识四蕴.辗转和合,转成一味,近于婆罗门教所说的回主题神我。

两颗:调和之数(本没有两颗的解释,但是自本人修行来未见两颗之数,一般在讲究上,一对的一般都是调和之数,类似阴阳成双的意思,这里本人自行加上了)

三颗指三宝:三宝是指佛宝.法宝.僧宝。

四颗指四缘:旧译曰因缘.次第缘.缘缘.增上缘。新译曰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

五颗指五乘: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

六颗指六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叫六门。

七颗指七妙法:又作七法.七知.七善.七善法。及知法.知义.知时.知足.知自.知众.知尊卑。

八颗指八:八正道也。

九颗指九世:过去.未来.现在各具三世,合为九世。

十颗指十利:指散见于诸经中之种种十利。

十一颗指十一力:谓阿弥陀佛加持念佛行者之十一种力用。及大慈悲力,大誓愿力,大智慧力,大三昧力,大威神力,大摧邪力,大降魔力,天眼远见力,天耳遥闻力,他心彻鉴力,光明遍照摄取众生力等,以此十一力故,尽除一切魔事。

十二颗指十二因缘

十三颗指十三力:一因力。二缘力。三意力。四愿力 。五方便力。六常力。七善力。八定力。九慧力。十多闻力。十一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力。十二正念.

正观诸通明力,即成就正念.正观六通三明之力。十三如法调伏诸众生力

十四颗表示观音菩萨的十四无畏。 十五颗指十五尊:真言行者身上应安布之十五尊

十六颗指守护般若经及其持诵者之十六尊夜叉善神。

十七颗指十七净土。

十八颗意义与一百零八相同为便于携带,遂六分之为十八,寓大于小而已。 十九颗指十九说法:观世音菩萨应众生之机类而现十九种身以说法。

二十颗指二十力:谓菩萨所具足之十二种利用。

二十一颗表示十地.十波罗蜜.佛果等二十一位。

二十二颗指二十二门。

二十四颗指二十四愿:阿弥陀佛之别愿。

二十五颗指二十五菩萨:谓随弥陀来迎之诸菩萨

二十七颗指二十七贤圣:谓四向四

果之二十七种圣者

二十八颗指二十八祖:禅宗所传指二十八位祖师。

二十九颗指二十九种庄严。 三十颗指三十种外道

三十一颗指三十一色:合十三种显色.十种形色.八种表色,共为三十一色 三十二颗指三十二法器。

三十三颗指三十三观音:观世音菩萨为摄化而自在示现之三十三种形象。 三十四颗指三十四心断结。

三十五颗指三十五佛:常住十方一切世界之三十五佛。

三十六颗指三十六部神王:又作三十六善神。(三十六颗,与一百零八意义相同,但是便于携带,遂三分一百零八颗为三十六颗,)

下三十七颗指三十七道品。

四十颗指四十位:为梵网经卷上所说之菩萨修行阶乘。

四十一颗指四十一位。

四十二颗四十二贤圣。

观音菩萨的十四无畏
观音之十四无畏 十四种无畏

本文来源:http://www.jxtldy.com/zawen/121121.html

    热门推荐
    • 周本顺简历背景,周本顺父亲是谁,周本顺是谁的儿子(图)

      周本顺简历:周本顺,男,汉族,1953年2月生,湖南溆浦人。周本顺父亲是谁并不清楚,网友谣传周本顺是毛泽东儿子,该消息被证实是谣言,所以不应妄加猜测。下面是收集的毛泽东子女资料。毛泽东共有10个孩子。吃百家饭长大的毛岸英毛岸英是毛泽东和杨开慧的长子,1922年10月24日出生于长沙清水塘。在那动荡的

    • 《秦时明月》四大家族实力评测,阴阳家暂列第二

      《秦时明月》是发生在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年代,各大家族文韬武略实力不俗,那么下小编简单介绍一下各大家族的实力排行吧!第一名:诸子百家·纵横家纵横家盖聂卫庄作为纵横家的两大王牌实力担当,剑术横霸天下,实力不在话下。卫庄作为前期的第一反派,实力不用多说,而盖聂的渊虹一出,惊变四方,天地之间,谁与之敌?不

    • 《秦时明月》第六部赵高同时对道家和儒家下手?焚书坑儒真的来了

      《秦时明月》第五部《君临天下》已经完美谢幕,这一部可以说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转承启合的作用,从剧情来说这一部不仅是延续了【罗网】继【墨家】之后,继续着对其他诸子百家的颠覆计划,而且作为《秦时明月》两大主线谜团之一的【青龙计划】内容也逐渐浮出了水面,更重要的是这一部极大的推进了“反秦”这一主线剧情:楚军

    • 主持人汪文华 昔日王牌主持汪文华近照,如今头发花白成老太

      如果你问起70后、80后20年前他们印象最深的电视节目是什么,那么相信有很人会说是《曲苑杂谈》,确实那时每到周末,大家就会守着电视,等着那道“东西南北中,君请看曲苑杂坛”的节目主题曲响起。这个节目成为了一个时代的印记,这个节目的主持人汪文华也成为了很多观众心中的记忆。汪文华1974年参军,1982年

    • 秦时明月姬无夜之死 秦时明月跟姬无夜的夜幕比起来,卫庄的流沙实力还差了几个档次

      《秦时明月》从播出至今已经有十年的光景,整个系列高手众多,自然也形成了不少的势力。在众多的势力组织之中,诸子百家人数虽多但各自为政,没有形成真正的合力,罗网和流沙等几个组织人数相对较少但目标一致,战斗力往往更强。因而,他们成为了秦时明月最不可忽视的力量。除了罗网、流沙和影密卫,在《秦时明月》姐妹篇《

    • 秦时明月道家隐藏高手 秦时明月道家隐藏至深的绝世高人,实力比逍遥子和晓梦还要强

      《秦时明月》系列,道家是诸子百家中十分重要的一个门派,只是由于他们的隐士传统和“无为而治”的主张导致道家人士习惯了低调,真正为人知道的人物并不多。秦时明月五部动画,整个道家能让大家记住的也就是天宗和人宗两位掌门人:晓梦大师和逍遥子。至于类似赤松子这样的角色,想必都被自动忽略了。道家在三百年前,内部就

    • 你认为哪个卫视将会超越湖南卫视?

      问:你认为哪个卫视将会超越湖南卫视?观点1:然后就目前的情况来说,短期内没有哪台卫视能到超越湖南台卫视,希望某些粉丝不要喷我先看看我说的。值得肯定的是各家电视台都在百家齐放,都在进步,比如我看好的东方卫视很有起色,《极限挑战》制作水平很好,第二季了依旧很受欢迎,一般的真人秀节目,一两季下来热度会口碑

    • 你身边的穷人都怎样过生活,真的有人惨到吃百家饭吗?

      问:你身边的穷人都怎样过生活,真的有人惨到吃百家饭吗?观点1:我外婆隔壁那家就挺惨的。男主人四十多岁,种两亩田。他的老婆有精神疾病,一直关在家里面。男主人的弟弟早年得病去世了,不幸的是他的老婆也有精神疾病,跟自己的老婆关在一起。男主人有两个孩子,一个孩子是安徽大学毕业的,工作挺好的,有几年没有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