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感受(共7篇)

|抒情散文   |

【www.jxtldy.com--抒情散文】

文化苦旅感受篇一
《读《文化苦旅》有感》

读《文化苦旅》有感

文/霍邱二中 丁友虎 断断续续一个多星期的时间,我终于又重新读完了余秋雨先生的著作《文化苦旅》。读罢全书,我可谓是受益匪浅,感悟良多。

还记得第一次读《文化苦旅》还是始于我的初中三年级,那时自己毕竟还是太年轻,太青涩,太幼稚。当时的自己只是一味地觉得,余秋雨先生写的文章很唯美,很有诗意和情趣,却完全不懂得书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后来,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个人阅历的不断丰富,我也开始学会细细地品位文化苦旅中的每一行句子,每一个意境。

可以这么说吧,每一次读完《文化苦旅》我的敬畏之心便又增加了一分,倾慕之情更是无法溢于言表。

我所敬畏的是余老的深邃与肃穆。

仅仅是这本书,便写尽了悠悠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可想而知,它又抒发了古今中外多少儿郎的故土之思,家国之情,乃至潜藏在心上下千年的文化情节啊。

他作文,回归人性,回归自然,凭借着一颗做学问人应该有

文化苦旅感受篇二
《读文化苦旅有感》

《文化苦旅》读后感

刚开始读《文化苦旅》时,首先是被那沉重的文化气息所震撼了,毕竟自己阅历和见识都很浅,不免觉得余秋雨教授的这本书有点过于深奥,让我不太能读懂其中的深意。

这本书是余秋雨教授第一本文化散文集,全书的主调是凭借山水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秘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历史构成。书中大部分散文都是作者在游历完历史古迹后写下的,他依仗着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给我们揭示中国文化的巨大内涵。

我觉得不仅是作者在写史论专著是会感到年岁徒增,连我自己在读外掳这本书时便也觉得大开眼界,增长见识,成熟不少。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历史悠久,经历了五千年的风风雨雨,屹立于世界东方。但遗憾的是,中国文化没有得到很好的保存和传承,遭到了许多践踏,无论是卖国贼的无知,还是侵略者的蹂躏,都让中国文化受到了不小的打击。中国文化悠久而又没有得到很好的保存,实在是令人惋惜。我想,作者要表达的正是这种对于文化流失的惋惜,这便是“文化苦旅”之“苦”所在吧。

这本书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一个中国人对于祖国历史的解读,仿佛还有对于祖国古代时期的向往,向往那时的纯真、美好文化与人文底蕴。如果说要寻找中国的美好时期,我觉得应该在古代,譬如盛唐,而非现代中国的灯红酒绿。我觉得至少,盛唐的美好是纯真的,是不掺杂质的,尽管总有许许多多的不足之处,但是无论如何,那都是不加雕饰的美。

可是不管是春温秋肃,还是大喜大悲,最后都是要闭上眼睛,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我们要承认事实,是好是坏都是中国,都是中国文化,我们能做的,只是看清事实,挽救能挽救的,继承能继承的,做一个好中国人。

回到当下,说说自己,既然不屈于中国文化的流失与践踏,不屈于先人的无能为力,我觉得最好的方法就是先做一个最好的自己,再去以己之力改变中华,让中华来一次真真正正的辉煌,让世人重新认清中华民族已不复当年的懦弱。

文化苦旅感受篇三
《读文化苦旅感想》

《文化苦旅》读后感

初读《文化苦旅》你会觉得这不就是平平常常的游记而已嘛,为什么总有人念念不忘余秋雨,又念念不忘这部《文化苦旅》呢?到底是余秋雨成就了《文化苦旅》,还是《文化苦旅》点缀了余秋雨呢?它的苦到底来源于何方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一同步入这次文化的苦旅吧。经过慢慢品味,才发现每个角落中总藏着中华的历史,中华民族的文化也在这里不断地呈现,也许正因为此次的旅途涉及了大量的文化历史而称之为文化的旅程。至于文化苦旅中的苦的来处,也许这正如余秋雨自己所说的那样“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吧。而我们在旅途中所看到的风景也许只是历史呈现的一种载体,而当我们慢慢体会其中的文化遗迹时,我们才发现有那么一丝淡淡的忧伤却潜藏于残景之后。就如一道风景曾经有过一段属于自己的辉煌历程,而如今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却只是一片废墟。也许这会让你去努力回忆它魅力之处,但更多的却是为它的逝去而痛心,为文化的遗失而烦恼。苦便是在深切感悟后的深深忏悔吧。在一切经历、体验后的感悟中总是离不开苦,衰退的文化让人将历史的灰色变成心中的苦涩;如今璀璨的文化也会给过去的暗淡填了不少淡淡的苦味。也许这也是在<<文化苦旅>>中获得的些许收获吧,因为我们的那么一丝痛代表我们还有着那么一丝觉悟,那

文化苦旅感受篇四
《文化苦旅 感悟人生》

从书中看世界

书籍的奥秘在于你虽然不曾到过一方天地,却能从书中找到这方山水的踪迹,仿佛早就存在心中一样。有的时候,一杯茶,一卷书,就是一个世界。没有走出去看过这个世界,但是书却可以告诉我们黄山的松,峨眉的光,普陀的云,泰山的险,天涯海角的浪淘声,江南小镇的流水声,塞外黄沙的驼铃声。

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是一本不仅和文化有关,更与历史息息相关有关的书。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见中国的各个角落的历史踪迹。当我们游山玩水的时候,看见那些标记着历史的景色的时候,历史就是触手可及的。以史为鉴,明正现实,历史的存在就在于此吧。

历史是什么?歌德说:"对于更高层次的思想家来说,历史是荒唐的编织物。"作为诗人的歌德仅仅报告历史中发生的事件,作为哲学家的黑格尔不得不问:"即便我们把历史看作是宰牲台,各民族的幸福、各个国家的睿智、各个个人的德性在这上面被屠宰成祭献的牺牲品,思想也不免产生一个问题:这些巨大的牺牲是为了谁,为了什么终极目的做出的。历史的目的性问题,不仅"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古代中国史家司马迁无此一问,而且有"历史之父"美称的古代希腊史家希罗多德也无此一问。

文化苦旅感受篇五
《读《文化苦旅》有感》

尴尬的中国文人

——读《文化苦旅》有感 许久没写东西了,曾那样熟悉的笔端也洒露出几分生疏的墨迹。很偶然的机会,在某书吧里发现到余秋雨老师这本《文化苦旅》,初觉书名很是奇怪,因此产生了种种好奇,也不曾一次问自己:这到底是本什么样的书籍?更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使得这本只有20年历史的书籍会有如此泛黄而苍老的痕迹?正如书名,难道书中满载着苦涩的话语,如果是,那将会告诉我一段什么样的苦旅。

由于工作的原因,断断续续用了一个星期才勉强读完。用一个星期来读这样一本书籍,本也不算很长。但却觉得这次旅途似乎游了很长、很远、很久。在书的自序中余老师这样写到:‚记得专栏结束的时候我曾十分惶恐地向读者道歉,麻烦他们苦苦累累地陪我走了好一程不太愉快的路。‛的确,这条路确实走的太艰辛,但就是这样旅途却未让我产生任何后悔的情绪,相反心里却是满满的、说不清、道不明的沉淀。以至于在读完本书最后一字时,我方才完全明白余老师说这句话时暗示着怎样的心情。

关于余老师本人和本书的内容,我觉得没有必要再多多提及,即使牵强再费唇舌,也只会显得非常多余。因为他本人的故事和书中的内容远比任何有关这些的简介,丰富、生动得多。有心人自然早就对此有很透彻的了解,无兴趣的人是怎样都难会有兴趣的。我想依文人的个性,余老是不愿意后者触摸他的书籍。我不知自己是属于那种,所以只有厚着脸皮,诚惶诚恐把它读完。读后方觉是到写点什么东西的时候了。不为别的,只为倒倒这一旅途中所积沉到‚苦水‛,以释放心中那久久不能消褪的压力

从隔离到脱离

关于文化的定义,我特意查找了新华字典。字典里的回答是:‚文化,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总和。‛由此可

文化苦旅感受篇六
《读《文化苦旅》有感》

读《文化苦旅》有感

第一次听《文化苦旅》的时候,是由于当时这部书的名声很大,说是余秋雨的代表之作。很想拜读一下,就去书店买了一本,翻了几页,有点飘渺难以捉摸,好像读《红楼梦》,就丢下了几年,觉得也不过如此。后来读了《问学余秋雨—与北大学生谈中国文化》,被余秋雨深厚的文化功底所折服,又拿起了《文化苦旅》,每天读几篇,读完之后却又忘记了大部分内容。但有一点我可以感受得到的是余先生想把现在的景物和古时的人联系起来,是想寻找一些东西,或者是想寻回已经失去的东西,但在经济浪潮的冲击下,很多已经渐行渐远,一去不复返。但余先生仍然苦苦追寻,从《道士塔》的漫漫黄沙开篇,和着异乡漂泊者的脚步声结束,从两千多年前李冰的都江堰直读到两千年后非常时代的吴江船,这是一场名副其实的苦旅,它涵盖了太多,它承受了太多,它让一颗不堪负重的心灵,只能用沉默的眼泪来回答历史上那些太多的委屈,痛苦与太多的无可奈何。

因为自已到过庐山,所以很慢地读了《庐山》篇。相比之下,觉得自己是属于到此一游的观光游客。除了看山看水之外,就是看人,算是“快餐式”观光吧!虽然上山有乘车之苦,但相比之下,怎能比得上古人的爬山之苦?所以又怎能体会得到庐山所承受的文化厚重?现在体会得到为什么叫《文化苦旅》,不叫《文化乐旅》。纵观我国文化,总跟“苦”是分不开,司马迁的宫刑之苦,孔子的流浪之苦,杜甫的兵乱之苦,李清照的家破之苦,李后主的亡国之苦,苏东坡的流放之苦…,那一个炫目的文化名人不是背负着“苦”。正是这种“感伤时世,忧国忧民”的情怀才筑起中国文化一个又一个高峰。

有“苦”才有文化吗?我不禁要问。我一直觉现代文人总缺点什么,那就是苦吧!没有一份体验,就没有一份情怀。回到我们当下社会,人们常常抱怨现在的人熬不了苦,远不如以前的人,能吃苦。那么是不是要让以后的人尝尝苦头呢?但谁又肯自己去受苦呢?受过了苦就能成才了吗?历史总以着它固有的规律向前走着,并不需要人们担心太多,既然不是文化人,又何必自寻苦恼呢!正如余秋雨自己所说:“当然事情也有较为乐观的一面。真正走得远、看得多了,也会产生一些超拔的想头,就象我们在高处看蚂蚁搬家总能发现它们在择路上的诸多可议论处。世间的种种定位毕竟都还有一些可选择的余地”。

从风景秀丽的江南到大漠孤烟的大西北,从冰天雪地的北国到充满民族风情西南边境。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一次次漂泊的旅程,都是使智慧长进的机会,所看所见不只是山和水,还有中国灿烂的文化。

文化苦旅感受篇七
《读文化苦旅有感》

读《文化苦旅》有感

在假期中,我有幸读到了余秋雨所著的《文化苦旅》,这是一本文化散文集。全书的主调是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密谛,搜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阳关雪”和“柳侯祠”描述了大漠荒荒的黄河文明的盛衰和历史的深邃苍凉,“白发苏州”和“江南小镇”把清心婉约的江南文化和世态人情表现的形神俱佳,“寂寞天柱山”和“青云谱随想”则直接笔触指向文化人格和文化良知,展示出中国人艰难的心路历程。书中还包括早已传为名篇佳作的论析文化走向的文章《上海人》以及充满文化感想的回忆散文《牌坊》、《庙宇》、《家住龙华》等。

读了这本书,我了解到了许多平时没有听说的地方,了解到了许多我所不知道的事情,了解到了众多的人物和其事迹,了解了历史中的种种......

我想,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有这种感觉,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人和文化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作者余秋雨先生认为:“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对我的长期熏染造成的,要摆脱也摆脱不了。”我想,这个原因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同样适合。

这本书中第一篇文章叫“道士塔”,讲的是敦煌石窟的罪人——王圆箓。他将许多莫高窟中的壁画用石灰刷白,砸掉了中间的塑像,并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换给了外国的“强盗”,从而得到了一笔“资产”——口袋里的化缘化不到的一些银元。文中写道:

略略交谈了几句,就知道了道士的品位。原先设想好的种种设想纯属多余,道士要的只是一笔最轻松的小买卖。就像用两枚针换一只鸡,一枚纽扣换一篮青菜。要详细复述这笔交换账,也许我的笔会不太稳,我只能简略地说:“1905年10月,俄国人勃奥鲁切夫用一点点随身带着的俄国商品,换取了一大批文书经卷;1907年5月,匈牙利人斯坦因用一叠子银元换去了24大箱经卷、5箱织绢和绘画;1908年7月,法国人波希和又用少量银元换去了10大车、6000多卷写本和画卷。1911年10月,日本人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用难以想象的低价换取了300多卷写本和两尊唐塑;1914年,斯坦国第二次又来,仍用一点银元换去了5大箱、600多卷经卷;„„

道士也有过犹豫,怕这样会得罪了神。解除这种犹豫十分简单,那个斯坦因就哄他说,自己十分崇拜唐僧,这次是倒溯着唐僧的脚印,从印度到中国取经来了。好,既然是洋唐僧,那就取走吧,王道士爽快地打开了门。这里不用任何外交辞令,只需要几句现编的童话。


新版文化苦旅阅读感受 文化苦旅读后感

本文来源:http://www.jxtldy.com/sanwen/86060.html

    热门推荐
    • 朗诵名篇抒情散文【四篇】

      散文,汉语词汇,拼音是sǎnwén。一指文采焕发;二指犹行文;三指文体名。随着时代的发展,散文的概念由广义向狭义转变,并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朗诵名篇抒情散文【四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抒情散文天边的月锦集五篇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抒情散文天边的月锦集五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 抒情散文漫谈范文(通用5篇)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抒情散文漫谈范文(通用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细雨的抒情散文(锦集7篇)

       散文素有“美文”之称,它除了有精神的见解、优美的意境外,还有清新隽永、质朴无华的文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细雨的抒情散文(锦集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 高一抒情散文:梦窗600字范文汇总五篇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一抒情散文:梦窗600字范文汇总五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 高一抒情散文:梦窗600字(合集四篇)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一抒情散文:梦窗600字(合集四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晚秋的抒情散文范文(精选7篇)

      中国共产党党员,简称中共党员、共产党员或党员,分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和中国共产党预备(候补)党员,是指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的入党条件和程序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晚秋的抒情散文范文(精选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晚秋的抒情散文【五篇】

      圣诞节指一年一度的基督教节日、定于十二月二十五日、作为耶稣诞辰纪念。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晚秋的抒情散文【五篇】,欢迎阅读与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