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评论2023年热点素材汇编3篇
【www.jxtldy.com--时事评论】
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时事评论2023年热点素材汇编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一】时事评论2023年热点素材
时事评论背景:
前几日,科学家们又一次站在聚光灯下。“赵忠贤、屠呦呦获2016年国家科学技术奖,为获奖代表颁奖”的消息迅速刷屏。两位科学家及其获奖成果也成为搜索热词。网友纷纷留言,表达对科学家的崇敬之情,并为科技创新的诸多进步感到自豪。
时事评论观点:
这种自豪是有底气的。英国《经济学人》、美国《纽约时报》等媒体去年曾刊文,专门讨论西方“借鉴”中国互联网企业的成功创新,“山寨”中国移动应用产品的现象。角色的悄然转换,背景正是近年来我国科技整体能力的持续提升。一些重要领域方向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某些前沿方向开始进入并行、领跑阶段,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此次获奖的中微子物理、北斗导航、第四代移动通信等都居于地位。“中国创新”,正成为世界舞台上不容小觑的一支力量。
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核心竞争力。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奇迹的诞生,靠制度革新解放生产力,也靠科技进步发展生产力。今天,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进入一个关键性时期,随着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的创新积累,人类正站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门口。试想,如果可控核聚变能够实现,石油和煤退出历史舞台;如果新的超导材料被发现或合成,电力传输不再存在损耗;如果基因治疗取得突破性进展,人类平均寿命猛增至120岁以上,这个世界的格局将会发生多大的改变。而从我国经济面临的新形势看,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今天,更是迫切需要全面提高创新供给能力。
同这些要求相比,我国科技创新还有不少“短板”。整体而言,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科技基础仍然薄弱,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创能力还有很大差距。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仍不畅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作为创新主体还不突出,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要实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让科技创新真正发挥“第一引擎”的作用,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破除制约创新的障碍,刻不容缓。人才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回看今年两位国家科学技术奖得主的经历,赵忠贤的团队一度艰苦到在被窝里打老鼠,累了就在桌椅上靠一靠,饿了就煮面条;屠呦呦入职时,实验室连通风设施都没有,除了在实验室“摇瓶子”,还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样本。今天我们拥有世界上规模的科研队伍,科研条件已然大大改善,更需进一步调动和尊重广大科研人员的创造精神,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既要赋予科研院所和高校更大的科研自主权,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的自主权、更多的人财物支配权;又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探索对创新人才实行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措施,为科学家撑腰,让创新者“名利双收”。
去年“科技三会”的成功举行,让广大科技工作者欢呼“又一个科学春天”的到来。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千方百计激发科研人员创造力,不负春天所赐,不误春天所期,共同吹响建设科技强国的号角。
【篇二】时事评论2023年热点素材
网暴剧中角色,“恨屋及乌”不可行
热点回顾
前段时间,一部以女性视角展开的电视剧《三十而已》在网络上引发热议。而随着剧集热播,剧中“林有有”这一角色却一路被骂,观众的怒气从戏里延伸到戏外,从角色上升到演员,甚至还有网店上线了“陪骂林有有”服务。
反面角色被骂,甚至牵连到演员,“林有有”不是第一个。观众入戏太深,从而产生了强烈的共情。但角色不等于演员,“恨屋及乌”有失理性,也是对演员、对作品本身的伤害。对于观众来说,不妨和影视剧保持一些“间离”,避免产生某种“幻真”的错觉,导致角色和演员的混淆,戏剧和现实的混淆。毕竟,“吐槽角色不上升演员”,是一个成熟理性的观众基本的素质,也是最起码的礼仪
写作借鉴
网络暴力屡见不鲜,如何理智追剧,《人民日报》这段时评给了我们教科书式的指导。将“爱屋及乌”巧妙化用为“恨屋及乌”,词汇颇具新意。此段时评没有过多的说教意味,关键词“间离”道出了观众与剧情、演员应该保持适当距离,共情入戏是真性情,但也应该做个成熟的观众。娓娓道来,很具有说服力。
【篇三】时事评论2023年热点素材
娱乐圈明星李宇春到北京大学作演讲。一首歌,几句话竟然引起强烈的反响以致场面失控,人群骚动。不少人认为,大学的讲堂只能是教学和学术研究的圣殿。然而,在我看来,文化的形式是丰富多彩,分庭抗礼的。大学讲堂是传播文化的地方,自然应该海纳百川,切不可以有色的眼光去看待文化。
(从北大办学历史与办学宗旨看,)北大从来就是一座包容各种“偏才怪才”的学府。蔡元培老校长以审美的眼光发现了行伍的沈从文,包容了批评他的鲁迅,接纳了低学历的陈独秀直至梅兰芳走进北大讲堂,金庸、周星驰纷至沓来,我们仍然可以清楚地看到蔡老“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为什么当李宇春接踵而至时,却遭来如此非议?况且,北大讲堂毕竟不是茶馆,北大校长不会是不假思索心血来潮就作出这样的决定的。所以说,李宇春走进北大,并不是伤学堂大雅的事,恰恰体现了大学对文化一视同仁的原则。
而从文化本身的角度来看,“文学”与“艺术”,亦或是文化的其他表现形式,从来就没有什么贵贱高低的区别。大学培养出的不仅仅是文化方面的专家。如果单从知识来取人而顺理成章地认为“文学”即“最高层次的文化”,显然让莘莘学子贻笑大方。艺术也是文化的一部分,也需要传播。李宇春的艺术表演,也是对文化的传播,有何不可?
如果从明星的角度去看,他们带给大众娱乐,带来了欢声笑语。如果说大学讲堂是严肃的,是容不得任何通俗文化的深不可测的学府,那倒不如说那是监狱。专家、教授在讲堂上只要严谨、求实,那就是对学子负责。一个明星用歌声带给他人慰藉,让他们领悟到平时学不到的东西,不也是对学子负责吗?不能硬为“学术”与“娱乐”强制划清界线,更不能因为人的身份而将其拒之门外。
一件平常的事情竟然可以炒得如此沸沸扬扬,可见社会上对“大学”的理解迥异的大有人在。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大学讲堂不是旧时的金銮殿,本身没有那么神圣。文化是与时俱进,是不分高低贵贱的。只要是积极向上的文化,只要是对学子负责的演讲者,大学讲堂的门都会为之敞开。
时事评论2021最新热点素材300 2021时事热点素材及评论
上一篇:我是时事评论员演讲稿【4篇】
下一篇:2023年时事评论【汇编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