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蒙古的军事力量 元朝军事力量怎么样,元朝军事力量有多强大

|影评书评   |

【www.jxtldy.com--影评书评】

元朝蒙古的军事力量

【篇一】元朝蒙古的军事力量

元朝军事力量怎么样 元朝军事力量有多强大 元朝军事力量怎么样?元代军队包括蒙古军、探马赤军、汉军、新附军等。在漠北草原的蒙古人,仍过着兵民合一的游牧生活,战时出军,平时便屯聚牧养。在汉地,元朝军士的来源采取从固定的军户中签发的办法。

元朝军事力量怎么样 元朝军事力量有多强大

  元朝军事力量怎么样?元代军队包括蒙古军、探马赤军、汉军、新附军等。在漠北草原的蒙古人,仍过着兵民合一的游牧生活,战时出军,平时便屯聚牧养。在汉地,元朝军士的来源采取从固定的军户中签发的办法。

  蒙哥二年壬子(1252年)大规模籍户时,已明确地区分民户和军户。进入内地的大多数蒙古人户及被收编的金、宋降军之家,皆以军户著籍;此外还有一些汉族或其他各族人户陆续被新签为军户,一般都由中户充当。军户种田,可免税粮四顷,称为“赡军地”。

  元朝军事力量有多强大

  蒙古、探马赤军和汉军(金国降军和蒙古政权、元政府在华北签发的军队)军户,都是通过奥鲁进行管理的。奥鲁的主要职责,一是从军户中起发丁男当军应役,并及时起征亡故军人的“户下弟男”承替军役,弥补军队缺员。二是负责按时为本奥鲁起发的当役军人置备鞍马、器杖、盘费等军需。蒙古、探马赤军的奥鲁,隶属于该奥鲁当役军士所在的万户、千户之下,汉军奥鲁由所在地区的管民官兼领。新附军(南宋降军)未设奥鲁。

元朝军事力量怎么样 元朝军事力量有多强大

  元代军事防卫分为两大系统,即戍卫京师(大都)的宿卫系统和镇守全国各地的镇戍系统。宿卫军队由怯薛军和侍卫亲军构成。忽必烈建国后,保留了成吉思汗创立的四怯薛轮番入侍之制,用他们列值禁庭以充护卫侍从,常额在万人以上,由皇帝或亲信大臣直接节制。侍卫亲军用于环卫京畿,到元朝末年先后置三十余卫,卫设都指挥使或率使,品秩与万户相当(正三品),隶属于枢密院。进入内地的色目人军队,由于战斗力较强,相当一部分被编入侍卫亲军。镇戍诸军的布局,腹里主要由蒙古军和探马赤军戍守。

  华北、陕西、四川等地的蒙古、探马赤军由各地区的蒙古军都万户府(都元帅府)统领,隶属于枢密院。南方以蒙古军、汉军、新附军相参驻戍,防御重点是临江沿淮地区。隶属行省的镇戍诸军,方面有警时由行枢密院统领;平时日常事务归于行省,但调遣更防等重要军务仍受枢密院节制。全国军马总数,只有皇帝和枢密院蒙古官员知道,行省兵马也只有为首的蒙古官员知道。

【篇二】元朝蒙古的军事力量

元朝的政治体制是什么 元朝制度多沿袭金制,同时又有不少前代所不具备的特点。其中有的反映了中原王朝历代相承的传统体制本身的发展变化,如行省的设立;有的反映了被保留的蒙古旧制,如蒙古、探马赤军中的奥鲁(老小营)建置;也有一些是在这两者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

  元朝制度多沿袭金制,同时又有不少前代所不具备的特点。其中有的反映了中原王朝历代相承的传统体制本身的发展变化,如行省的设立;有的反映了被保留的蒙古旧制,如蒙古、探马赤军中的奥鲁(老小营)建置;也有一些是在这两者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如刑罚体系中某些不同于前代的变化,对吐蕃地区实行的政教合一的统治等。那么元朝的政治体制是什么呢?

元朝的政治体制是什么

  主要机构

  中央

  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领六部,为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中书省下有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尚书省,主要负责财政事务,不过时置时废。

  枢密院:中央最高军事管理机关。

  御史台:最高监察机关。

  地方

  宣政院:掌管佛教僧徒及西藏事务。

  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

  行省制度:管理地方具体事务。

  行中书省

  元朝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并为一级政区名称。简称行省,或只称省。元置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也称都省;因大元幅员辽阔,除腹里地区直隶于中书省、西藏地区由宣政院管辖外,又于诸路重要都会设立十个行中书省,以分管各地区。在世祖、武宗朝三次短期设立尚书省主管政务期间,行中书省也相应改称行尚书省。元人称其制为:“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

  除河北、山东、山西由中书省吐蕃地区由宣政院管辖。元帝国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元代“行中书省”的性质,有一个转变的过程。早期是作为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带中书省的职衔,在外行使“省”的职能。灭南宋之后,行省逐渐转变成了一级地方行政组织,其首长也不再带中书省的官衔。

  行省下有道、路、府、州、县、基层行政设施。

【篇三】元朝蒙古的军事力量

蒙古铁骑灰飞烟灭之谜

蒙古铁骑灰飞烟灭之谜

带,唐时称为“蒙兀室韦”,起初以狩猎为生,后来发展为游牧民族。12世纪时,在中国长城以北蒙古高原地区,西起阿尔泰山,东至大兴安岭,蒙古人的游牧部落到处都有.蒙古部落首领为“汗”,贵族称为“那颜”。他们养有专职战斗的亲兵,称为“那可儿”。每个游牧单位称为“古列延”,意思是“圆形”。他们居住在毡帐里,逐水草迁徙,每到一地便将毡帐支起,位于中央的是首领的毡帐,众多毡帐围成圆形,称为“古列延”。各部落之间由于争夺水草、牧场时常发生战争。12世纪后期至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经过约20年的战争统一了蒙古高原。

蒙古铁骑灰飞烟灭之谜
蒙古铁骑灰飞烟灭之谜

成吉思汗名铁木真,出生于蒙古部落贵族家庭。父亲是乞颜部首领,遭人暗算早逝。铁木真9岁丧父,随部落成员四处流浪,母亲带铁木真兄弟谋生,日子十分艰辛。但是生活逆境磨炼了铁木真的顽强意志和不屈性格,使他逐渐成为一位智勇双全、胸怀大志的蒙古青年。他有野心要做全蒙古的大汗,让整个大草原服从自己的指令。他开始收罗父亲旧部,与草原英雄勇士结交,组建自己的武装队伍,准备大展宏图,统一蒙古。他首先依附克烈部的王罕,与王罕联合将扎木合击败,接着又打败王罕独立,征服另一强敌乃蛮部,逐渐统一了蒙古各部。

1206年,蒙古各部贵族首脑云集斡难河(今鄂嫩河)召开大会,共同推举铁木真为全蒙古大汗。在大会上,30多岁的铁木真在欢呼声中荣登大汗宝座。巫师向他传达天意说:“地上各部已经为你征服,土地归你所有,人畜归你所有,你乃诸王之王,普天下之汗,上天旨意,你要号称‘成吉思汗’。”“成吉思汗”意为“大海”,即拥有四海的大汗,也就是所谓的“自东向西,上天皆以付我”。新生的蒙古帝国疆域东自兴安岭,西至阿尔泰山,南达阴山山脉,北连贝加尔湖。

蒙古汗国建立后,成吉思汗将原来的部落单位打破,将各部牧民重新编制,统一划分为万户、千户、百户,各设长官,由原来的部落氏族首领担任,称万户长、千户长、百户长,官员实行世袭制。各编户单位既是行政组织,也是军事组织,平时放牧,战时出征,兵牧合一,全民皆兵。除设立庞大的牧民武装外,成吉思汗帐下另设万人近卫军,称为“怯薛”,是大汗直接统领的王牌精锐之师,也是蒙古对外作战的中坚力量。成吉思汗还颁布了名为“札撒”的蒙古法典,设断事官断狱,并借用维吾尔字母拼写蒙古语,开始创制蒙文,用蒙文记录事务。蒙古汗国在成吉思汗手里成为组织健全、兵力强盛的游牧国家。此后,又经过70多年的大规模战争,统一四海,建立了一个大元朝帝国。

【篇四】元朝蒙古的军事力量

元朝竟然是中华民族最丢脸的一个朝代 元朝废除尚书省和门下省,保留中书省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开中国行省制度之先河。元代也推行了不少弊政,如诸色户计、投下制、驱口制、匠籍制、籍没制、人殉、宵禁、海禁]等,中断了唐宋变革的进程,深刻地重塑了宋后中国的历史。

元朝竟然是中华民族最丢脸的一个朝代

  元朝废除尚书省和门下省,保留中书省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开中国行省制度之先河。元代也推行了不少弊政,如诸色户计、投下制、驱口制、匠籍制、籍没制、人殉、宵禁、海禁]等,中断了唐宋变革的进程,深刻地重塑了宋后中国的历史。元朝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较繁荣,但整体生产力不如宋朝,在文化方面,期间出现了元曲和散曲等文化形式。但这个朝代的百般好,都不足以掩盖一点,它给中华民族丢脸了,为什么这么说呢?

  很多人都认为元朝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为扬眉吐气的朝代——譬如,上世纪30年代就有名叫清癯的人撰写题为《吾国征俄战史之一页》的文章,其中有云:“乃尝读史至元成吉思汗,起自蒙古,入主中夏。开国以后,奄有钦察阿速诸部,命速不台征蔑里吉,复引兵绕宽田吉思海,转战至太和岭。自太宗七年,又命速不台为前驱,随诸王拔都,皇子贵由,皇侄蒙哥等伐西域。十年乃大举征俄,直逼耶烈赞城,而陷莫斯科。太祖长子术赤遂于其地即汗位。可谓破前古未有之纪载矣。夫一代之英主,开创之际,战胜攻取,用其兵威,不难统一区宇。史册所叙,纵极铺张,要不过禹域以内。讫无西至流沙,举朔北辽绝之地而空之。不特唯是,犹复鼓其余勇,进逼欧洲内地,而有欧亚混一之势者,谓非吾国战史上最有光彩最有荣誉之一页得乎……。质言之,元时之兵锋,不仅足以扼欧亚之吭,而有席卷包举之气象,有足以壮吾国后人之勇气者,固自有在。余故备述之,以告应付时局而固边圉者。”然而,事实上,这不过是意淫而已——且不说元朝根本上就是异族入主中原的殖民统治,就其实际的统治行为而言,元朝也只能说是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丢脸的一个朝代。

  就其社会而言,可以断言元朝不是封建社会而是奴隶社会。元朝所处的历史阶段撑死了算半封建半奴隶社会比起几百年前的唐朝的封建文明阶段来说都是大大的落后。和宋朝人民自由的经济商业社会更是大大的落后,至少落后几百年的文明进程。

【篇五】元朝蒙古的军事力量

元朝的经济状况如何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朝代。元朝于1279年消灭了南宋最后的一支抵抗力量,统一了全国,元朝疆域北至西伯利亚;东到库页岛,朝鲜;南到缅甸;西至葱岭。那么元朝统一了全国后,元朝的经济状况如何?

元朝的经济状况如何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朝代。元朝于1279年消灭了南宋最后的一支抵抗力量,统一了全国,元朝疆域北至西伯利亚;东到库页岛,朝鲜;南到缅甸;西至葱岭。那么元朝统一了全国后,元朝的经济状况如何?

  当时元朝的经济正处于困难期。因为元朝摧毁了经济繁荣的南宋,蒙古人入主中原后,将大量的农田改为牧场。中国的经济基础农业受到破坏。幸亏忽必烈重视农业,采取把农田改成牧场;在中央设置司农司,掌管全国的农桑水利事务;大力提倡开恳荒地; 派劝农官到各地检查农业生产情况,作为评定地方官政绩的重要依据。司农司搜集古今农书,采访民间农耕经验,编成《农桑辑要》一书,颁行全国,指导生产。 ;《农桑辑要》共7卷,包括典寻,耕垦,播种,栽桑,养蚕,瓜菜,果实,竹木,药草,孳畜等部分。它总结了我国13世纪以前农业耕作的经验,是我国古代农业科学的一部重要著作。

  元朝时候,农业生产有所发出大片良田,从内地引进了新的作物品种和先进技术,农业生产逐渐赶上了内地的水平 。元朝蒙古的军事力量

【篇六】元朝蒙古的军事力量

元朝的历史地位及特点

阅读: 1004次 大小: 43KB(共9页)

元朝的历史地位及特点

元朝(1271年—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由蒙古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定都大都(今北京),传五世十一帝,历时九十八年。

一、元朝的历史地位

(一)政治方面

1.元朝结束了中国长期存在的南、北分裂状态,建立了强大的多民族的统一国家 1206年,铁木真建立大蒙古国,号成吉思汗。1227年消灭西夏,1234年灭金。1271年,忽必烈称帝,建立元朝。1279年,灭南宋。

这结束了唐末以来(五代十国宋辽金夏)国内分裂割据和几个政权并立的政治局面,奠定了元、明、清六百多年国家长期统一的政治局面;它促进了国内各族人民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边疆地区的开发,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它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元朝的统一,还加强了中外文化交流和中西交通的发展;从蒙古族的历史发展角度来看,统一的过程就是蒙古族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过程。

2.元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民族大融合时期

原因:(1)当时许多汉族人民来到边疆,为那里的开发做出贡献。

(2)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批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

(3)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经过共同生活, 已同汉族没有什么差别。

(4)唐朝以来,不少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迁入中国,同汉族、蒙、 畏兀儿等长期杂居通婚,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5)全国各族人民处在一个中央政权管辖之下,加强了彼此间的交往和联系,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形成了多民族交错杂居的局面。

意义:元朝的民族融合,是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从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开始,中经隋、唐、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到元朝时,民族融合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也就是说元朝的民族大融合是在前代的基础上,出现的一种在更广的范围内,更高的程度上的融合,这种融合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推进到一个更高的程度。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3.仿照汉法建立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分裂。

中央行政机构: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年),遵用汉法,立中书省总领全国政务,其下设左三部司吏、户、礼,右三部司兵、刑、工。中书省最高长官为中书令,由皇太子兼任,下设知院、同知、副使、佥书枢密事、同佥枢院判等。罢世侯,军民分职。至元五年设“御史台”,司监察,最高长官为御史大夫二员,

直属机构有殿中司、察院、内八道肃政廉访司。至元元年设“总制院”,二十五年改名“宣政院”,置院使二人,主管全国释教及吐蕃、畏兀儿地区军民之政,为元代新创。宣政院与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并为元朝四个独立的任官系统。

地方行政机构:立中书省之后,相继于各大地区建立行中书省。初期,仍沿用前代制度,以中书省宰执官出领各行省,称行某处中书省事。以后此类行省实际上已成为常设的地方行政机构,与前代所置临时性的分遣机构不同,行省官若仍以中书省宰相行省事系衔,就与中书省的权限没有区别,嫌于外重,遂更定官制,只称某处行省某官,不再带中书省宰相职衔。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铨定省、台、院、部官,罢各行省所设丞相,只置平章政事为最高长官,以与都省相区别。后来,部分地大事繁的行省许设丞相。延祐七年(1320年),复罢各行省丞相,已置者皆降为平章政事。叶顺铁木耳(1324~1328)以后,某些行省又设丞相,视需要及任职者的地位而定。各行省一般置平章政事两员(从一品),右丞、左丞各一员(正二品),参知政事两员(从二品),其品秩与都省官同;左司、右司合为一,置郎中、员外郎、都事,品秩皆低于都省。元末,有些行省还增置“添设”平章、右丞、左丞、参政等官。行省掌管辖境内的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及其他军国重事,统领路、府、州、县;距离省治远的地方,另设宣慰司统之,作为行省的派出机构。

4.建立宿卫系统和镇戍系统两大军事系统,增强元对内和对外的军事实力。

元朝的军事组织有两大系统:

一是宿卫系统,宿卫军是怯薛军和侍卫亲军组成。主要保卫皇帝和两个京城。(士兵中一半为色目人与蒙古人,一半是汉人卫兵)忽必烈将怯薛扩编为宿卫,从管理系统上说,宿卫的各卫由独立的最高军事管理机构枢密院管辖,但枢密院不直接管理驻防在大都路以外的各省军队。驻防军从万户府中抽出,万户府对行省负责,而行省是文职官僚系统的地区行政机关。这种在地区一级的军、政权力交叉,其目的显然在于促进文武双方的合作。不过,紧急情况下,还需设行枢密院以镇压反抗等。 在管理屯田时,军、政管辖权也是交叉的。其中一些屯田和军户直属枢密院,有一些归大司农司或宣徽院或中书省。 军、政官僚系统合管的还有奥鲁,或称“军户”。军户最初归枢密院, 1268 年将这些军户的管理权较交给了地方文官。 军、政官僚系统的共同点是蒙古人强调世袭官职。高级官员可以荫补子,称为文官,武官的儿子在其父亲去世或退休,甚至升迁时可以继承他的职位。

二是镇戍系统,是镇守地方的军队系统。镇守地方的军队分为四种,其中蒙古军和探马赤军主要镇守“腹里”。南方则由蒙古军、汉军、新附军共同镇守。军事大权由皇帝和枢密院中的蒙古族官员控制。

这样就使元朝对内对外都有强有力的军事力量来维护统治,保证了政治上的巩固和统一。

(二)经济方面

1.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在金元之际,即蒙古国时期,由于战乱,北方地区的社会经济受到了巨大破坏。忽必烈即位后,为了改变百姓流亡,土地抛荒的状况,采取一系列措施以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这些措施主要有:

(1)设立专门管理农业的政府机构。如成立司农司,后改称大司农司,派劝农官到各地考察农业情况。并以招诱逃户,安置流民的多少,增加农业生产的政绩好坏来赏罚地方官员。

(2)保护农田,招集流亡,鼓励开荒。

(3)大力开展军民屯田。屯田主要是招募无业农民开垦荒地。

(4)兴修水利。在中央设都水监,地方设河渠司,专门主持兴修水利的有关事宜。张文谦、郭守敬在西夏故地,修浚唐来、汉延等古渠,溉田九万余顷。同时,还修筑了其他许多工程。

此外,元政府还多次下令减免租税。以上措施的推行收到了很大成效。“民间垦辟种艺之业,增前数倍”(《农桑辑要》卷首)。“凡先农之遗功,陂泽之伏利,崇山翳野;前人所未尽者,靡不兴举。”忽必烈在位三十余年间,北方基本未发生大的自然灾害,农业生产遂得到了恢复发展。

2.公私手工业均有很大进步,其中,官营手工业尤为兴盛。

元朝时期有官办手工业,官办手工业分属工部、武备寺、大都留守司、地方政府等部门;私营手工业经营纺织、陶瓷、酿酒等。官私手工业主要有丝织业、棉织业和毡纺业等,元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一次送纳入库的白厚毡2772尺、青毡8112尺,品种主要有剪绒花毡、脱罗毡、雀白毡、半青红芽毡、红毡、染青毡、等等。丝织业主要产地在建康、平江、杭州、庆元、泉州等地,产量很高,比如镇江府一年造缎5901匹,建康4527匹,花色也很多,有 暗花、丝绸、胸背花等。棉织业在元朝中期已有搅车、弹弓、纺车、拔车、线架、织机等工具,黄道婆还传授错纱、配色、综钱等方法,产品很多,印染技术也有很大的发展。其余像麻织业、兵器业、制盐业、制瓷业都有很大发展。

3.商业的发展和城市经济的繁荣。

元朝政府十分重视商业,实行重商政策。对许多重要商品,如盐、铁(包括铁器)、贵金属、茶、酒、醋等,采取专利垄断政策,或由国家直接经营,或将经营权转卖给商人,国家抽分其利。对一般民间贸易征收商税,大体三十取一。贵族、官吏、寺院也依靠其政治特权积极参与经商活动。其中斡脱商人最为活跃。

政府与贵族官僚频繁卷入经商活动,促进了商品的繁荣,同时又使这种繁荣带有畸形色彩,正常的民间商业活动受到一定破坏。斡脱倚势横行,靠高利贷牟取暴利,导致很多负债人倾家荡产,还激化了社会矛盾。尽管如此,由于大一统局面的重建,交通运输发达等因素,元朝商业仍然取得了显著成就。其表现如货币方面:元朝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钞作为主币来发行。中统元年十月,发行中统元宝交钞,简称中统宝钞或中统钞。中央设诸路产钞都提举司,总管货币发行事宜。地方上各路设交钞库为兑换机关。纸币轻便,易于携带,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也促进了商业的发展。有不少商人靠经商致富。

元朝的对外贸易十分发达。自中唐以来逐渐衰落的中西陆路——丝绸之路上的商业贸易重新兴盛。不仅旧有的交通线再次畅通,而且还开辟了一些新商路。如由漠北经阿尔泰山西行,以及由南西伯利亚西行的道路等。元朝通过钦察汗国与欧洲建立贸易联系,通过伊利汗国则可沟通阿拉伯及小亚细亚心中西方陆路。交通线之复杂,商旅之频繁,都达到了空前的规模。

海路贸易的兴盛尤有过之。元沿宋制,在南方一些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事务。忽必烈一朝先后设七市舶司,后来,到元中期合并为泉州、广州、庆元三处。其中泉州是当时东方第一大港,因生长刺桐树,在世界上以“刺桐城”著称。至元三十年,元廷颁布市舶法则 20 余条,规定外贸货物十分抽一,又另抽 1/30 为商税。

对外贸易不仅活跃了国内市场,也给元朝政府带来了巨额收入。

(三)文化方面

1.思想上兼收并蓄,几乎对各种思想都一视同仁,加以提倡。

元朝的思想上也是兼收并用的,他们对各种思想几乎一视同仁,都加以承认与提倡,”三教九流,莫不崇奉“。早在1234年赵复被俘到北方后,他就在燕京设立太极书院,讲授程朱理学,培养出一批理学家,使得理学得以北传元朝时,元帝尊重儒学,册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并且推崇理学为官学。元仁宗初年恢复科举,史称延祐复科,在《明经》、《经疑》和《经义》的考试都规定用南宋儒者朱熹等人的注释,影响后来明朝的科举考试皆采用朱熹注释。

理学在元朝还有一些变化,南宋时期即有调和程朱理学的朱熹与心学的陆九龄等两家学派的思想。到了元代,理学家大多舍弃两派其短而综汇所长,最后“合会朱陆”成为元代理学的重要特点。当代有名的理学家有黄震、许衡与刘因与调和朱陆学的吴澄、郑玉与赵偕,其中许衡、刘因与吴澄被誉称为元代理学三大家。朱学的后继者为了配合元帝的需求,更注重在程朱理学的伦理道德学说,其道德蒙昧主义的特征日趋明显。从而把注意力由学问思变的道问学转向对道德实践的尊德性的重视,这也促成朱、陆思想的合流。元代理学的发展,也为明朝朱学与

阳明心学的崛起提供某些思想的开端。

2.文学异彩纷呈,特别是元曲和小说独领风骚。

元曲分成散曲与杂剧,散曲具有诗独立生命,杂剧则具有戏剧的独立生命。当时城市繁华,元廷不重视中国文学与科举,当时社会提倡歌舞戏曲作为大众的娱乐品,这些都使宋、金以来的戏曲升华为元曲。散曲是元代的新体诗,也是元代一种新的韵文形式,以抒情为主,主要给舞台上清唱的流行歌曲,可以单独唱也可以融入歌剧内,与唐宋诗词关系密切;杂剧是元代的歌剧,产生于金末元初,发展和兴盛于元代至元大德年间。根据《太和正音谱》中所记,大约有五百三十五本,创作十分巨大而辉煌。元朝后期,杂剧创作中心逐步南移,加强与温州发扬的南戏的交流,到元末成为传奇,明清时发展出昆剧和粤剧。当时散曲四大名家有关汉卿、马致远、张可久与乔吉,有名的《南吕 ·一枝花》(《不伏老》)反映作者乐观和顽强精神;《恁阑人》(《江夜》)追求文字技巧,脱离散曲特有风格;描写景物的《水仙子》(《重观瀑布》)雅俗兼备,以出奇制胜;其中描写自然景物的曲子《天净沙》(《秋思》)刻划出一幅秋郊夕照图,情景交融,色彩鲜明,被称为“秋思之祖”。杂剧五大名家除了关汉卿与马致远之外,还有白朴、王实甫与郑光祖,有名的作品有《窦娥冤》、《拜月亭》、《汉宫秋》、《梧桐雨》、《西厢记》与《倩女离魂》,主要表现社会与生活情况、歌颂历史人物与事件,强调人物的情感。元曲的兴盛,最后成为与汉赋、唐诗、宋词并称的中国优秀文学遗产。

元朝的诗词成就较少,内容比较贫乏,但是文以虞集为长,诗以刘因为著。明朝王世贞说“元无文”,但是叙事性文学如戏曲、小说第一次成了主导地位。元朝使华北诞生元曲,江南则出现以浙江为中心的文人阶层,孕育出《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等长篇小说,自由奔放的文人如杨维桢、倪瓒等人,在城市发放出市民文化的花朵。

3.宗教具有开放性,兼收并蓄。

元朝由于疆域辽阔,民族复杂,其统治者阶层本身又有较浓厚的宗教信仰基础,所以,其宗教政策具有明显的开放性。兼容并蓄。

蒙古人最初信仰多神的原始宗教萨满教,后来在对外征服过程中,统治者接触了更多更加精致的宗教,他们认为,这些宗教都能凭借各自的不同途径,与“长生天”对话,为大汗“告天祝寿”。由于这种观念,也出于统治更多不同民族的政治需要,统治者对各种宗教采取了兼容并蓄、一律加以护持的政策。入元以后,蒙古皇帝最终皈依了藏传佛教——喇嘛教,但同时对汉地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等都不排斥,允许其合法存在和传播。

4.史学成果丰硕,为后世留下珍贵史料。

首先,元朝的史家继承了中国史学史中的优良传统,承袭前制,设宋史馆诏

【篇七】元朝蒙古的军事力量

元朝与蒙古帝国

阅读: 925次 大小: 27KB(共2页)

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们在40多年里,发动了三次西征,建立了蒙古帝国,1271年忽必烈建国号为大元,四大汗国中的钦察汗国、伊利汗国、察合台汗国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三大汗国已在实际上与元朝分立,仅在名义上奉元朝皇帝为蒙古帝国的大汗,而把自己作为元朝的宗藩之国。

这是一篇文章里的话,我在此引用作为我这篇文章的开头,也借此来谈一谈如何看待少数民族的中原政权。

现在,有很多人不承认元朝是中国历史中的正统王朝,认为是蒙古国把中国灭亡了,而中国人是因为要面子而歌颂自己的征服者,甚至把清朝也排除在外,不承认这两个王朝在中原历史上的合法性。问之,还推而广之到抗日战争,试图把日本侵华和蒙古军南下等同起来,承认蒙古的统治就等于承认日本侵华的合法。这个说法我先放置,不加评论,先把古代蒙古问题说明一下。

首先我们先关注一下蒙古高原这个地方,在夏商周的时候,似乎对北方没什么记载,估计最好情况也是游牧。与中原首次发生明显关系应该是在春秋战国了,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就是针对北方匈奴的。秦朝北击匈奴三十里,筑长城。然后到了汉朝,战战和和,汉武帝一朝大司马大将军卫公讳青和外甥嫖姚校尉霍君讳去病大破匈奴,出现了“漠南无王庭”的局面,汉元帝时昭君出塞更是把残留在汉朝附近的匈奴安抚了一下,乎韩邪单于降汉,到后来东汉二窦完全瓦解匈奴,这个地方可以算作中原王朝的统治区域。三国两晋南北朝没什么好介绍的,大动乱,大融合,中间还夹杂了永嘉之乱,中原王朝北上,游牧民族南下,不停的战乱。隋朝统一中原,没多久天下再度大乱,然后是唐。由于战乱,中原对北方的控制很差,在唐朝时候突厥成为蒙古高原新的主人,与唐朝又是称臣,又是纳贡,战争是次要的,和吐蕃一样,属于唐朝属国性质,即使不算中原王朝统治范围,也是深受汉文化影响。然后又是乱世,辽宋夏金元,本文的主人公----蒙古登场了!

现在认为元朝不是合法王朝者,最多提到的就是宋朝人不认同蒙古国和他们是一国,这个说法我不同意。葛剑雄,谭其骧等先生都研究过中国古代政区,版图,是一直有变化的。包括先秦,赵国人不承认自己和秦国人是一国也是有的,但是没人会对赵和秦是一个国家这个问题产生怀疑,那只不过是一个大国家的暂时分裂罢了。而进入中原的蒙古族,是以外族身份进行民族压迫的统治,但是,这和当年日本侵华有很大的不同:第一,目的不同,日本侵华是为了掠夺资源,并不是为了扩大它的领土,在中国进行长久统治,而蒙古是为了扩大自己的统治区域,这一点从它把统治中心南移就看出来了,日本把它的统治中心移动到中国来了么?第二:暴力的内涵不一样,日本是对国内人民和蔼,对外国人民残酷,日本人面对大和民族的时候没有进行过大规模屠杀,三光,暴行只是针对中国人民;而蒙古呢,内部之间的战争也一样屠杀民众,劫掠人口为奴,这是他的民族习惯,因而到中原还能建立标准的帝国模式,我们不能因为他对汉族人进行了屠杀就认为它是要灭亡“中国”,这种行为只是体现了游牧民族的民族习惯而已。在问鼎中原以后的统治,忽必烈也采用了耶律楚材的建议,起用汉人,行汉法,即使自己不承认自己是宋人,认为自己是“蒙古人”,但是他的统治方式和思想已经沿用了中原王朝的一贯模式,即使废除科举,也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帝国模式,某种程度上也是吸取辽宋金等灭亡的“教训”,但是不管他愿不愿意,既然在中原统

治,汉化就不可避免,正因为它保持了一定程度的民族特性,才有了现在的“蒙古人民共和国”。

下面说另一个问题,反对元朝合法性的朋友还有一个证据就是现在的蒙古人民共和国。问题是,这个人民共和国是什么时候成立的?他在成立之前属于哪里?在历史上这个国家还不是长期从属于中原王朝?历史上看待民族灭亡问题,看的是哪个民族的思想与文化覆盖另一个民族,不能单单看掌权者的民族和战争的胜败。历史上,这个地区长期从属于中原,蒙古的劫掠文化也并没有淹没中原的农业文化,反而被同化很多,能说蒙古族灭亡了汉族?

就在最近,我还反思了另一个问题,我们长久以来争执的蒙古帝国合法性问题和元朝可以混为一谈么?鄙人认为不可以。现在很多同志也是动辄拿出成吉思汗为例,现在的问题是,元朝不是成吉思汗建立的,诸位朋友把元朝和蒙古帝国混为一谈了,所以反对蒙古帝国是必要将元朝一并否定掉,这有必要么?看本文开头,大家可以发现,建立空前广大的帝国的是蒙古帝国,不是元朝,成吉思汗南征北战以后,是他的儿子们分别继承了他的功绩,我们不能说铁木真是中国人,但是他的儿子,孙子可就不一定了。在中原统治,生长生活,受中原文化教育的人们可以不算中国人么?元朝不就是这样一个例子么?他是蒙古帝国的一部分没错,是其他几个汗国的宗主国也可以,但是他的本质属性已经在悄悄的变化为中原民族的政权,真正没发生改变的,是没有受到中原影响的其他汗国,即使现在的蒙古人民共和国也更多的是由他们建立的。综上所述,我们不能将蒙古帝国和元朝混为一谈,否认蒙古帝国不必否认元朝。铁木真不是中国人不代表他的后代也不是。

最后附带说一说清朝,这个和元朝一样背黑锅的朝代,理由和元朝一样,他们都不能被否认为中原的合法王朝,作为少数民族政权,他们只不过是进行内迁,战争是民族融合的一种形式,掌握政权则是战争结果在政治上的表现,但是文化上,最终是谁取胜了,大家有目共睹吧?

元朝蒙古的军事力量
元朝军事实力 蒙古和元朝的题目

本文来源:http://www.jxtldy.com/zawen/117927.html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