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的毁灭板书设计 火烧圆明园悲剧真相,英国人原计划本是焚紫禁城

|非主流日志   |

【www.jxtldy.com--非主流日志】

圆明园的毁灭板书设计

火烧圆明园悲剧真相 英国人原计划本是焚紫禁城

圆明园的毁灭板书设计(一)

  导读:10月17日,英国首席代表额尔金以清政府“不讲道义,不顾国际法”,将捕获的英法“侨民”十八人虐待致死为口实,照会清政府:“圆明园者,英法侨民所受痛心疾首惨刑而死之地也。(英国)誓必毁为平地,”野蛮地命英军于10月18、19两日,将北京西北郊的五园(即圆明园、畅春园、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三山(万寿山、玉泉山、香山)等皇家园林焚为灰烬。圆明园陷入一片火海的时候,额尔金得意妄行地宣称:“此举将使中国与欧洲惕然震惊,其效远非万里之外之人所能想象者”。10月18日至19日,是又一个应该用黑色石碑加以标记的日子。

  英军点燃圆明园

  火烧圆明园之前英军到处张贴布告,宣布捣毁圆明园的命令。

  10月18日这一天秋高气爽,万里无云,约翰米启尔将军率领英军第一师第60来复枪团和第15旁遮普团,连同骑兵旅共约3500人,向圆明园进发。米启尔把指挥所设在正大光明殿,并一一指定了应予捣毁的建筑物,包括圆明园(含长春园和绮春园)中所有的皇家宫殿、花园,以及今天颐和园万寿山上的宫殿和花园,甚至更远处玉泉山、香山上的佛塔。

  约翰米启尔爵士允许士兵们把所有能搬得动的东西全部搬走,据为己有。在遭焚毁之前,圆明园又经历了一次新的更大规模的洗劫。英国人下手了,军官们有组织地掠取大而笨重的物件。后勤军需的搬运车全部被征用了,还向北京及附近的居民租用了很多大车。随后的几天里,北京通往通州的大路上,到处可见装载得满满当当的大车,浩浩荡荡,络绎不绝。邓恩上尉毫不讳言地说:“对圆明园和附近官员府邸的第二次抢劫,比第一次更有收获。”

  成群结队的士兵们,分成小组,手持火把奔向圆明园各处纵火,圆明园内的建筑大多以雪松建成,极易点燃。

火烧圆明园悲剧真相 英国人原计划本是焚紫禁城

  “一根又黑又长的巨大烟柱直插蓝天,表明行动已经开始。随着时间的推移,烟柱不断扩展、变厚,越来越浓,给北京城罩上一层黑云,仿佛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当我们接近圆明园时,大火发出骇人的劈剥和呼啸声。

  日光透过浓烟,给花草树木涂上了一层惨淡的色彩。暗红的火光映照在往来忙碌的士兵脸上,使他们活像一群魔鬼,正在为举世无双的珍宝的毁灭而欢呼雀跃。”

  “一处处熊熊燃烧的大火和一堆堆的瓦砾拦住了我们的去路,大火已经殃及附近众多的农民房屋。我们走出圆明园的大宫门,兴奋中带着一丝感伤,回首望去,只见火苗跳跃着、飞舞着,像一道道飘动的垂花饰和花彩环,点燃并吞噬了一个个门扇。与此同时,一根巨大的黑色烟柱从大宫门倒塌下来的屋顶那里升上天空,给这幅火焰构成的生动画卷加上了一道边框,火舌呼啸着,劈剥作响,仿佛为周遭的毁灭而欢呼。”

  “连续两个整天,浓烟形成的黑云一直飘浮在昔日繁华富丽之乡的上空。西北方向吹来的轻风,将这浓密的黑云刮到我们的营地上空,继而推进到整个北京城。尽管都城与圆明园相距甚远,但浓烟带来大量炽热的余烬,一浪接一浪地涌来,落在大街小巷,无声地述说和揭露皇家宫苑所遭受的毁灭与惩罚。在这两天里,营地和圆明园之间,日光被天空的浓云所笼罩,仿佛一场持久的日食一般。周围的地区也是一片昏暗。”

  “夜色温柔,而圆明园里,屋顶接二连三地坍塌下来,压倒了燃烧中仍然挺立的墙壁,吐出大团大团的浓烟圆明园立刻呈现出一派混乱和劫后的荒凉,但宫中仍有大量可以抢走的东西,既然抢劫已经得到允许,大批无所事事的士兵把抢掠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到每一个隐蔽的角落碰巧旁遮普团就这样得到了一大笔金子,一个军官据为己有的金子竟然相当于九千磅之巨。”(据英国领事兼翻译郇和、英军中校吴士礼等目击者回忆)

  姆吉牧师10月19日来到现场,他眼前浮现出另一番情景:两天以前,步履沉重、悲伤肃穆的送葬队伍,被害人质的棺材和棺材里躺着的人他的愤慨顿时完全改变了对象!他惊呼道:“你转过身来,看着刚才使你掩面不忍看的一片片废墟,心中充满了喜悦。你欢呼道:‘好啊,感谢上帝,我们终于让中国人明白他们到底犯了多大的罪。假如还有一座建筑要烧毁,你将是第一个擎起火把的人。’”

  据有关材料记载,10月18日,英军烧毁安佑宫时,因他们来得突然,主事太监又反锁着安佑宫的大门,所以,当时有太监、宫女、工匠等共300人,被活活烧死在安佑宫。

  孟托邦得知了英国人已经开始执行放火计划。他在信中谴责英国人的行径:“此时此刻,大火正在吞没那些精美的寺院,而我曾对它们神奇的建造工艺叹为观止。这是与一个文明国度毫不相称的复仇之举,因为它毁掉了数世纪以来一直备受景仰的艺术品。”

  英国领事兼翻译郇和一开始还批评法国人的态度,因为法国人拒绝与他们一道焚烧圆明园:

  “法国人拒绝合作,他们认为这是一种野蛮行径并加以谴责,但他们完全忘记了,主要的坏事还是他们干的,他们不仅偷盗毁坏了宫中所有的艺术品,而且还让他们的人放火烧掉了皇帝寝宫中最漂亮的厅堂。”

  中国的目击者同样讲述了大火之下的悲惨景象。他们痛心疾首地看着大火不仅吞没了圆明园,还蔓延到海淀镇里的王公官员府郏

  恭亲王率领一批中国官员,在北京附近的一处小山丘上目睹了这一幕。接到恒祺的第一份报告后,他已经得知圆明园遭到了全面破坏,他无法掩饰自己的悲痛和气愤,所有在场的人都痛哭流涕。

  恭亲王就抢劫圆明园事件向英法两国特使提出的抗议,只起到了更加坚定额尔金决心的作用。额尔金并非不知道圆明园是皇上最心爱的住所。他心里盘算着大清朝廷对这座宫殿、园林和里面的珍宝到底有多么关心。这也是额尔金决心拿咸丰皇帝最心爱之物开刀,给他致命打击的原因。

俄罗斯全俄肃反委员会 一个党员干部干掉的机关

圆明园的毁灭板书设计(二)

  导读:回顾克格勃的历史,你就会发现,俄罗斯对外情报局(SVR)是克格勃精神在21世纪的继承和延续……从昔日的内外安全二合一到现在的对内对外职能分离,俄罗斯间谍机构走过的是一条从权力膨胀到消解的不平常之路。查普曼等俄罗斯间谍的被捕把现代版克格勃——俄罗斯对外情报局推至风口浪尖。通常意义上说,这些在纽约被逮捕的间谍被看做是“探子”特工,意思是说其秘密活动并不受外交保护。与普京、梅德韦杰夫低调处理此事相比,俄罗斯民众却热情高涨,极力声援这些被捕的“探子”特工。

  在前苏联间谍圈子的传统里,很少有人能比“探子”特工赢得更多的尊敬。在人们眼中,他们拥有国际象棋大师的智能和宇航员的坚韧……即便在今天,SVR官方网站上仍将苏联时代的“探子”特工按照名字第一个字母的排序,挨个列出,视为国家英雄,接受人们瞻仰。而秘密特工斯季尔利茨渗入纳粹头子希特勒核心集团的传奇故事,更是搬上了电视荧屏,深入民心。连普京也说,斯季尔利茨的形象帮助塑造了整个一代的苏联青年。苏联解体时,曾经横行俄罗斯的克格勃被大卸八块,其往日的跋扈被一并收敛。《纽约时报》认为,这次美国抓捕俄罗斯特工事件足以证明:自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的“探子”特工网络不仅存活了下来,而且甚至可能还进一步发展壮大了,他们的任务也可以通过更加直接的方式完成。回顾克格勃走过的74年历史以及现在的SVR,从昔日的内外安全二合一到现在的对内对外职能分离,俄罗斯间谍机构走过的是一条从权力膨胀到消解的不平常之路。

俄罗斯全俄肃反委员会 一个党员干部干掉的机关

  被推倒的塑像

  “十月革命”成功后,列宁要求菲利克斯捷尔任斯基创办一个可以“用非常手段同一切反革命分子作斗争的机构”。一个半月之后,“全俄肃反委员会”成立,简称“契卡”。捷尔任斯基将其肩负的任务概括为:在全国范围内消灭和制止反革命和怠工行为,将其积极分子交由法庭处理,同时还进行前期侦查和预审。

  当人权被秩序所侵犯时,人们开始指责“契卡”,但列宁不为所动。就像他对“契卡”的评价一样:“能够坚持无产阶级专政,这比什么都重要。”“契卡”诞生于布尔什维克立足未稳的特殊历史时期,直接诞生于列宁对秩序的坚持,这或许已经奠定了克格勃的历史底色。“契卡”沿着列宁划定的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了下去,并迎来斯大林、亚戈达和贝利亚,而其创建者捷尔任斯基则被丢到了一边。在“大清洗”中,没有法庭,没有侦查和预审,克格勃完全沦为了个人独裁的工具。被列宁誉为“全党最喜爱的理论家”的尼古拉布哈林在接受审判前写下了《致未来一代党的领导人》这封信。在信中,他写道:“当革命思想指导着‘契卡’时,它捍卫国家不受反革命分子的危害,对敌严酷是有道理的。而现在它是腐败的官僚机构,迎合着斯大林的狐疑心理。它对内严酷,在毁灭别人的同时也在毁灭着自己。”

俄罗斯全俄肃反委员会 一个党员干部干掉的机关

  1991年8月19日,已于1954年更名为“国家安全委员会”(克格勃)的这个情报帝国第一次站到了政权的对立面,发动政变企图挽救苏联。这是一次不成功便成仁的行动,如果失败,克格勃将万劫不复,末代克格勃主席克留奇科夫十分清楚这一点。也许他到死都在后悔,他们的“阿尔法”部队无法从克格勃接到明确指令,最终失去逮捕叶利钦的机会。如果总部在“阿尔法”的数次询问中哪怕给出一次明确指示,历史都将被改写。政变失败,克格勃只能愿赌服输。捷尔任斯基塑像被推倒,克格勃被迫取消了其内部的苏共组织,巴卡京开始主持改组克格勃工作。一位老克格勃闯进总部大楼,面对巴卡京喊道:“我是共产党员,到死也是!”巴卡京平静地回答道:“我只关心你的业务水平,你的信仰我不关心。”到了选择的时候,很多人都被迫做出了改变,这其中就包括普京。政变发生后,普京辞去了在克格勃中的职位。他无奈地看着自己的国家陷于万劫不复之境,无奈地看着自己为之奋斗了6年的情报机构被大卸八块。

[多图]1909年晚清中国有2500万人吸鸦片

圆明园的毁灭板书设计(三)
[多图]1909年晚清中国有2500万人吸鸦片

1

[多图]1909年晚清中国有2500万人吸鸦片

2

[多图]1909年晚清中国有2500万人吸鸦片

3

[多图]1909年晚清中国有2500万人吸鸦片

4

1.当时《申报》对“万国禁烟会”的报道2.《字林西报》的相关报道3.“万国禁烟会”的举办地点汇中饭店4.为拒毒而举行的运动会

1909年,扼守着外滩和南京路交汇处的汇中饭店(今和平饭店南楼)刚建成3年,2月1日,“万国禁烟会”,即历史上第一次国际禁止麻醉毒品(指鸦片、吗啡)大会,就被安排在这里举行。上海档案史料研究中心主任邢建榕向记者介绍,当时,上海的禁烟行动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而且国际化环境已然成气候,“所以,万国禁烟会在上海举行是顺理成章的。”

和林则徐的虎门销烟相比,万国禁烟会的名头似乎并不那样尽人皆知,然而这次1909年在上海召开的会议却是国际联合禁烟行动的发端,并促成了首部国际禁毒公约——1912年《海牙鸦片公约》的缔结。今明两天,为了纪念这一在国际禁毒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中国政府将邀请16个政府代表团以及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国际麻醉品管制局代表出席纪念活动,其中包括当年参加会议的英国、法国、德国、荷兰、葡萄牙等国家。

而这一当时轰动全球,被《申报》称为“必为将来世界上绝大之纪念日”的会议,也在上海的历史档案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国作为历史上受毒品危害最深的国家,以对毒品的深恶痛绝写成了一部百年禁毒史,而上海的万国禁烟会的这页篇章则有着特殊的意义——昨天,上海档案馆将和当时会议相关的照片、报纸、招贴拿出,会议背后的细节被一一道来。

会议:

美国发起,中国做东

指着汇中饭店的老照片,邢建榕将这次会议的始末向记者娓娓道来:“当时,已经不是林则徐的年代,世界各国的联系已经比较紧密。在立宪改革的形势下,为了自强自立,光绪在1906年颁布了十年为限禁绝烟毒的上谕。”而同时,在国际上,美国也受到烟毒的侵害,竭力主张在全世界范围内禁止鸦片,万国禁烟会就是由美国倡议发起的。“即使是当时的鸦片输出大国英国,也迫于国际压力,列席了会议。”邢建榕说。

1909年2月1日上午11时,会议开始,高鼻子蓝眼睛的洋大人和留着辫子的清朝官员,陆续进入会场。美国代表出任此次禁毒会议的主席,而当时的两江总督端方则作为主办方作会议致辞,他的话在今日听来仍未过时,“如果我们能找到一个办法来缩短期限,早日根绝鸦片祸害,这对于全世界实在是太幸福了。”

当时中国有2500万人吸食鸦片,而其实,罂粟从唐朝时期就随着与中亚地区的交往进入中国,但长期以来,中国人始终把罂粟当成药用植物和观赏植物。作为罂粟的副产品的鸦片,直到19世纪,以英国人为首的西方人为了赚钱,才开始成为流毒全国的“杀人”利器。在档案馆展示的一幅照片中,可以看到当时的鸦片由洋商和帮会联合押运,完全成为了牟利的祸根。

中国代表:

从经济角度阐述禁烟

在会议上,中国代表唐国安作了长篇的正式发言,约8000多字。和中国传统的官样文章不同,“他运用了‘国际语言’——数据。”邢建榕介绍说。据唐统计,全国约有2500万人染上了烟瘾,每年的经济损失达85625万两白银,“这也是中国生产效率很低和中国人民十分贫穷的原因”。

而不同以往的是,唐国安并没有对英国等列强进行道义上的攻击,而是从经济角度阐述了鸦片贸易的不可取性,这几乎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思路。在他看来,列强只着眼于在中国对外贸易中占7.5%的鸦片贸易,却牺牲了无限广阔的其他贸易的可能性,“天下再没有比这更为愚蠢的商界大傻瓜了”。

会后形成了9项决议,然而在当时动荡的局势中,“虽然决议的内容十分丰富,但实际的执行效果并不理想,不可能指望通过一次会议来完全禁绝鸦片。 ”在当年的公共租界工部局年报中,9项决议被完全记录在案,其中的第二条提到禁烟不只是一个国家的事情,希望“他国亦同有此举动”,这点在邢建榕看来对现今特别有现实意义,“在现在全球化时代,禁毒更加必须成为全球联动的行为才可能有效力。”

[多图]1909年晚清中国有2500万人吸鸦片

[多图]1909年晚清中国有2500万人吸鸦片
[多图]1909年晚清中国有2500万人吸鸦片
禁烟招贴画
档案解读
民间:自发的禁烟一直存在

在档案馆此次展示的档案中,有四张招贴画十分引人注目,在其中的一张招贴画上,一个孩子被各种毒品团团绑住,动弹不得,周围则是一些运送、贩卖毒品的场景,“这个孩子,指的其实是当时的中国。”这四张招贴画曾在1927年被张贴于上海的大街小巷,“在万国禁烟会之前,上海民间的禁毒行动就一直存在,之后,更加是引起了一股禁毒的思潮。坐落于圆明园路的中华国民拒毒会就是一个典型的民间组织,虽然成立于1920年代,但和这股思潮是分不开的。”邢建榕介绍,当时的拒毒会除了张贴招贴画、举办各种公益的讲座之外,还曾经组织运动会,用健身的理念来抗拒毒品的诱惑。

百年之后,重新拾起这些散落在档案中的拒毒细节,仍然让人触摸到当时鸦片作为社会毒瘤带给国民的痛楚。和当年相比,拜科学之“赐”,海洛因令吸食方式更加便捷,上瘾更加迅速,戒除更加困难。如果说鸦片还有可能戒断,科学造就的海洛因上瘾几乎不可能戒断,必须终身戒毒。此时,旧话重提,仍然富有意义。(东方早报记者蔡晓玮)

百年禁毒8部国际公约

(1)万国禁烟会。第一次国际性的禁毒会议,于1909年2月1日在上海召开。由中国、日本、英国、法国、德国、俄国、美国、葡萄牙等13个国家参加。这次会议就限制用于正当目的的鸦片数量,对鸦片的进口实行管制,逐渐取缔吸食鸦片等问题,作出了9条决议。这9条决议虽然属于建议性质,对签字国不具有约束力,但其确定的原则被纳入了以后的国际禁毒公约之中。

(2)第一个国际禁毒公约——《海牙禁止鸦片公约》。1912年1月,由中国、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等国家在海牙召开禁毒国际会议。签订了第一个国际禁毒公约《海牙禁止鸦片公约》。该公约的要点是:缔约国应当制定法律管制“生鸦片”的生产、销售和进口;逐渐禁止“熟鸦片”的制造、贩卖和吸食;切实管理吗啡、海洛因、古柯等麻醉品。

(3)《关于熟鸦片的制造、国内贸易及使用的协定》和《国际鸦片公约》。为了检验《海牙鸦片公约》的实施情况以及解决禁止贩运毒品问题,在国际毒品顾问委员会的提议下,召开了两次日内瓦国际禁毒会议,并于1924年12月11日签订了《关于熟鸦片的制造、国内贸易及使用的协定》,后又于1925 年2月19日签订了《国际鸦片公约》。

(4)《限制制造及调节分配麻醉品公约》、《远东管制吸食鸦片协定》和《禁止非法买卖麻醉品公约》。为了补充《海牙鸦片公约》和《国际鸦片公约》的内容,更加严格地限制麻醉药品的制造,1931年7月13日在日内瓦签订了《限制制造及调节分配麻醉品公约》。1931年11月27日,在曼谷签订了《远东管制吸食鸦片协定》。1936年6月26日,在日内瓦签订了《禁止非法买卖麻醉品公约》。第一次把非法制造、变造、提制、调制、持有、供给、兜售、分配、购买麻醉品等行为规定为国际犯罪,这是国际禁毒立法上的一项重大突破。

(5)《1961年麻醉品单一公约》。1961年6月3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1961年麻醉品单一公约》。该公约不仅对过去的公约和协定进行了合并和修订,还把管制范围扩大到了天然麻醉品原料的种植等方面,并对有关刑事管辖权的问题做了规定。

(6)《经〈修正1961年麻醉品单一公约议定书〉修正的1961年麻醉品单一公约》。1972年,联合国在日内瓦召开会议,对《1961年麻醉品单一公约》进行了修订,于3月25日正式订立了《修正1961年麻醉品单一公约的议定书》,即1972年议定书。

(7)《1971年精神药物公约》。1971年联合国在维也纳签订了《1971年精神药物公约》,建议各国对精神药物实行管制。

(8)《联合国禁止非法贩运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公约》。1988年,联合国通过《联合国禁止非法贩运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公约》。

清朝文化特点 清朝的文化发展如何

圆明园的毁灭板书设计(四) 清朝小说以曹雪芹等著《红楼梦》被认为代表。《聊斋志异》、《儒林外史》和晚清谴责小说均有很大影响。

  清朝小说以曹雪芹等著《红楼梦》被认为代表。《聊斋志异》、《儒林外史》和晚清谴责小说均有很大影响。

  清朝的诗歌在中国历史上影响不大。早期,纳兰性德的《饮水词》为后人称颂。乾隆皇帝酷爱作诗,他的《御制诗五集》共41863首,但很少有佳作。被成为“诗界革命”的诗歌改良运动产生于戊戌变法前后,其代表有黄遵宪的诗,其余如谭嗣同、唐才常、康有为、黄遵宪、蒋智由、丘逢甲、夏曾佑均有作品。

清朝文化特点 清朝的文化发展如何

  京剧源于明朝的昆曲和京腔,形成于乾隆、嘉庆年间。京剧之名始见于清光绪二年(1876)的《申报》,历史上曾有皮黄、二黄、黄腔、京调、京戏、平剧、国剧等称谓,系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大徽班进京后与北京剧坛的昆曲、汉剧、弋阳、乱弹等剧种经过五、六十年的融汇,衍变而成,是中国最大戏曲剧种。其剧目之丰富、表演艺术家之多、剧团之多、观众之多、影响之深均为全国之冠。京剧是综合性表演艺术。集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为一体、通过程式的表演手段叙演故事,刻划人物,表达“喜、怒、哀、乐、惊、恐、悲”思想感情。角色可分为:生(男人)、旦(女人)、净(男人)、丑(男、女皆有)四大行当。人物有忠奸之分,美丑之分、善恶之分。形象鲜明、栩栩如生。

  清代的画坛由文人画占主导地位,山水画科和水墨写意画法盛行,更多画家追求笔墨情趣,在艺术形式上翻新出奇,并涌现出诸多不同风格的流派。清初朱耷、石涛的山水花鸟画,中期的“扬州八怪”,清末任伯年,吴昌硕的仕女花鸟画及杨柳青、桃花坞和民间年画均对后人有很大影响。

  北京西郊的圆明园广达三十里,拥有150多座精美的宫殿、台阁、宝塔等建筑。前后经历一百余年,耗费白银约二亿两。“圆明园”,是由康熙帝命名的。康熙帝御书三字匾额,就悬挂在圆明园殿的门楣上方。对这个园名雍正皇帝有个解释,说“圆明”二字的含义是:“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意思是说,“圆”是指个人品德圆满无缺,超越常人;“明”是指政治业绩明光普照,完美明智。这可以说是封建时代统治阶级标榜明君贤相的理想标准。

清朝文化特点 清朝的文化发展如何

  圆明园最初是康熙帝赐给皇四子胤禛的。雍正即位后,拓展原赐园,并在园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政殿以及内阁、六部、军机处诸值房,御以“避喧听政”。乾隆皇帝在位期间对圆明园进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除在紧东邻新建了长春园,在东南邻并入了万春园。圆明三园的格局基本形成。嘉庆朝,主要对绮春园进行修缮和拓建,使之成为主要园居场所之一。道光朝时,国事日衰,财力不足,但宁撤万寿、香山、玉泉“三山”的陈设,罢热河避暑与木兰狩猎,仍不放弃圆明三园的改建和装饰。“1860年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文物被劫掠,同治帝时欲修复圆明园,后因财政困难,被迫停止,改建其他建筑。八国联军之后,又遭到官僚、军阀巧取豪夺的毁灭打击,终变成一片废墟。

清朝文化特点 清朝的文化发展如何

  清代是中国历史上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多民族的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而封建制度衰落。从中国古代服装发展的历史来看,清代服装制度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几千年来世代相传的传统服装制度,由于八旗兵的进关,而遭到破坏,取而代之的是陌生的异族服装。清代在中国服装史上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历史时期,它以满族的服饰装束为主,具有典型的北方游牧民族特色,这是清王朝统治者用暴力和禁令强制人们改冠易服的结果,致使中国古代服装在最后一个封建朝代发生了重大的变异。历时数千年的宽袍大袖,拖裙盛冠,潇洒生动,纤弱柔美的的汉族传统遭到破坏和变革。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衣袖短窄,素朴肃穆的满族旗装取得了统治地位。旗装以用料节省、制作简便、穿着便利为其特点。

  清代服装尽管在外观形式上拼弃了许多传统的基本形制,但它内在的东西却没有改变,其精神实质与整个中华民族服装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它既体现了本民族的习俗特征,又保留了数千年遗留下来的等级制内容,然而其条文的庞杂、章规的繁缛,却超过了历代。

圆明园的毁灭板书设计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 狼牙山五壮士板书设计

本文来源:http://www.jxtldy.com/riji/162271.html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