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史的三次屠杀 历史书上灭绝人性三次大屠杀

|非主流日志   |

【www.jxtldy.com--非主流日志】

世界近代史的三次屠杀

历史书上灭绝人性三次大屠杀

世界近代史的三次屠杀(一)

历史书上灭绝人性三次大屠杀

世界近代史上有三次大屠杀,按时间顺序,土耳其人在一战时候屠杀亚美尼亚人,屠杀了亚美尼亚平民150万,然后是二战时德国人屠杀犹太人,600万,这两件看起来没有任何联系的大屠杀,其实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因果联系,希特勒说过,现在谁还记得亚美尼亚呢,土耳其人屠杀亚美尼亚人,让亚美尼亚几乎有了灭国的危险,可是当时国际社会并没有谁仗义执言,指责凶手,对凶手姑息,就是对未来的不负责,这给了希特勒一个错误的信号,一个有实力的侩子手是不用为屠杀负责的,没人记得亚美尼亚,将来也不会有人记得犹太人。

历史书上灭绝人性三次大屠杀

[图文]重庆:历史上经历三次中央政府直辖

世界近代史的三次屠杀(二)

[图文]重庆:历史上经历三次中央政府直辖


重庆第一次直辖时的街景(图为小什字,是当时最繁华的商业街)

[图文]重庆:历史上经历三次中央政府直辖

抗战时期书写于墙上的标语“愈炸愈强”,这代表重庆人的精神

[图文]重庆:历史上经历三次中央政府直辖

一九四九年十二月,重庆市民欢迎解放。

[图文]重庆:历史上经历三次中央政府直辖


2007年6月18日晚,直辖十周年焰火晚会在朝天门两江交汇处举行。记者 陆纲 摄

1939年、1950年和1997年,58年间重庆经历了三次直辖,这在中国城市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其基本可循的规律是:中央政府每一次对重庆进行直接管理,往往出现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是历史赋予重庆的重大使命,重庆也因此对中国历史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在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的今天,回望重庆三次直辖的历史,从走过来的路程中汲取养分,将增强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信心。

1939年,血火中的第一次直辖

1939年5月5日,国民政府行政院以255号训令颁布:“查重庆市现经改为直隶于行政院之市,应即行通行饬知。除明令公布外,合行令仰知照并转饬所属一体知照。此令。”就此,重庆开始了近代史上第一次直辖。这次直辖,确定了重庆作为抗战大后方的战时首都和世界反法西斯东方战场的指挥中心地位,大后方的制造业中心。

狂轰滥炸促成重庆直辖

1939年的5月3日,暮春,是市城建局退休干部纪杏鸾永生难忘的一天。

那天,时年13岁、从扬州逃难来渝的纪杏鸾和妹妹,正从菜园坝燕喜洞前往海棠溪上学,要从储奇门码头乘轮渡过江,快到码头时,“空袭警报响了,跟着炸弹就掉下来。”那一刻,纪杏鸾还没见到血,一直下到江边码头,才见轮渡中弹,几十个没来得及逃的乘客被炸得血肉横飞。此时,第二次空袭警报又响了,纪拉起妹妹拼命往燕喜洞方向跑。整条街道乱成一锅粥,尸体、火光、烟尘、哭喊,就像末日降临……这场轰炸史称五三、五四大轰炸,炸死市民3991人,伤2323人,损毁建筑物4889栋,使20万人无家可归,创下了当时世界空袭屠杀史上的最高纪录。

“你知道两天后重庆就直辖了吗?”记者问。老人摇头。

事实上,非但普通百姓,即便政要精英,对重庆直辖也不甚了解,因为当时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在大轰炸上。那么,国民政府为什么会在大轰炸的第二天,宣布直辖呢?

市档案馆研究员唐润明及三峡博物馆副研究员张仲经过长期研究后认为,国民政府宣布重庆直辖,既未说明原因,也未阐明意义,且用词之少、内容之简,在战时命令中甚为少见,“我们认为这与五三、五四大轰炸后,重庆面临的特殊地位分不开,而选择于5月5日公布,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反击日寇的野蛮轰炸,粉碎日本军方关于国民政府迁都昆明或成都的谣言,向全世界表明中国不会亡、中华民族决不投降的意志!”

可以说,重庆的第一次直辖,是由日军的疯狂轰炸促成的。

移民入渝提升重庆实力

这次直辖距重庆建市只有10年。据悉,1929年重庆建市后,时任市长潘文华将军曾两次呈文国民政府,请求将重庆由“普通乙种市”改为“直辖甲种市”,但均被驳回。

“驳回的理由很简单,规格不够。”市档案局局长、文史专家卢大钺说,尽管直辖要求被驳回,但重庆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重要性越来越为各方重视。1935年3月12日,蒋介石第一次飞抵重庆。来渝目的是想一箭双雕,“其一,拥兵自重的四川军阀刘湘、刘文辉军力强悍,老蒋一直无法干预川防。此番以追剿中央红军为名,老蒋正好将他的中央军10个师名正言顺楔入四川。其二,时值华北日军嚣张,中日难免一战,老蒋来渝亦有考察退路之意。”这是重庆直辖的一个契机。

而城市的历史即人的历史。重庆第一次直辖的底气,还得益于大量移民涌入。建市之初,全市人口约30万;抗战结束后的1946年,人口达到124.5万人,除新生和死亡的抵消外,外迁移民在90万左右。

“这90万人中,仅兵工人就有9万多,加上其他行业,工人总计不下20万,他们彻底改变了重庆的生产形态。”卢大钺说,还有文化学术人,以及民族资本家和各类管理人才,“他们带来了资金、技术,改变了重庆传统的生产方式,促进了城市进步。”

“反过来看,重庆人有包容的心胸,他们不排外。”当时重庆人叫移民为“下江人”,下江人能在重庆站住脚,大力发展生产,与重庆人的支持和帮助分不开。

但饱经战火戕害的重庆,能否在关键时刻挑起千钧重担?

为抗战胜利提供物质保证

根据重庆作为战时中国政治、军事、外交、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地位,当时世界反法西斯战线在全球只确定了四个中心,即伦敦、莫斯科、华盛顿和重庆。

“重庆直辖后,迅速成为大后方的制造业中心,从经济上支撑了中国抗战大业,奠定了此后半个多世纪重庆发展的基础。”市三峡博物馆副研究员张仲评价说。

“在重庆的工业体系中,兵工业占据了中心地位。”据西南兵工局兵工史专家刘登仕介绍,“至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全国拥有5000人以上的大兵工厂,全部集中在重庆,总计员工94493人,占全国兵工总人数的77%,他们撑起了我国抗战兵工三分之二的天!”

卢大钺统计,从1938年至1945年,重庆的兵工人以“上下一心,坚逾金石”的气概,冒着日机轰炸加班加点生产,共生产各种枪弹8.54亿发,步枪29.34万支,轻机枪1.17万挺,马克沁重机枪1.82万挺,火炮1.4万门,炮弹599万颗,甲雷43万个,手榴弹956万颗,各式掷弹筒6.79万具,掷榴弹154万颗,炸药包376万个,“这些武器装备,为抗战胜利提供了物质保证!”

同时,全市掀起一股工业建设热潮,机械、钢铁、煤炭、橡胶、化工、电器等体系逐步形成,成为战时全国的制造业中心,“它从经济上支撑了中国大后方的抗战大业,加快了重庆的城市化和近代化进程。”

教育文化迎来黄金时代

“我认为重庆的影响不仅在军事上和经济上,更在教育上。”张仲介绍说,“重庆在战时为未来中国培养了大批一流人才,这是她对中国发展的重要贡献。”

随着抗战初期大批高校和中央级研院所来渝,“一大批著名专家学者来到重庆,他们中有华罗庚、苏步青、竺可桢、马寅初、李四光、陈省身、周谷城、吕振羽、曹禺、马宗融、梁宗岱、洪深等,这些大师励精图治,让重庆的教育文化事业走在了全国前列。”

重庆战时还为未来中国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美国华裔的老一代科学家和目前中国的顶级专家学者,换句话说也就是中国的诺贝尔们,如新中国蜚声世界的兵工专家俞濯之、著名经济学家吴敬链、三峡大坝设计者黄伯明等,他们青年时代都是在重庆求学的。许多青年学子在重庆完成了学业,成为国家栋梁之才。”

[图文]揭密南京沦陷真相:留守军人血染雨花台

世界近代史的三次屠杀(三)

[图文]揭密南京沦陷真相:留守军人血染雨花台

  中新网12月13日电 在世界现代史上,还没有哪一个城市曾经像中国南京这样惨遭异族军队的杀戮和蹂躏。当这座城市陷落之后,这里血流成河、尸体堆积如山。70年过去了,仍然有人妄图掩盖这段历史的真相,而每一个中国人都更有理由知道,公元1937年的南京,究竟都发生了什么?日前,凤凰卫视的《凤凰大视野》节目通过蒋介石集团在“保卫南京”问题上的分歧与争锋,揭开了南京沦陷真相。

节目内容摘录如下:

南京大屠杀是60多年前侵华日军犯下的惨无人道的法西斯暴行,是人类文明史上一场惨绝人寰的浩劫,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段难以泯灭的伤痛。

在《南京大屠杀史料集》里,收录了日本海军航空队1937年8月14日23时30分下达的一道紧急作战命令。这道命令要求20架轰炸机第二天从本土长崎基地起飞,袭击中国首都南京。

杀戮之前 日本侨民被中国政府护送离开南京

就在南京首次被日军空袭的当天,这座城市曾经发生过一件鲜为人知的事情:

日军的轰炸机是15日上午9点10分起飞的。就在这时候,为了让最后一批留在南京的日本驻华使馆人员和日本侨民团成员安全撤离,中国政府为他们准备了特别列车,并派出40名宪兵一路随同护卫,还特意从外交部派出两人随行。

同时一起撤离的日本侨民团参事庄司得二在他撰写的《南京日本侨民志》里,记述了当时的情景:

列车附近不允许任何人靠近,可见警戒之严密。开车后每次停车,我都注意观察,连一些小站都一样,真是非常周全。

就在这些日本人被中国政府"非常周全"地送走以后不久,这天下午两点50分到3点30分,日军轰炸机穿过低垂的云层,对南京投下了重磅炸弹。第二天,当这些日本侨民得知他们自己国家的飞机越洋轰炸南京的消息时,庄司得二回忆说:

"车厢里不由地发出了庆幸的欢呼声"。

他们当然可以为自己脱离战火而高兴欢呼,但中国南京市民的痛苦才刚刚开始。

徐勇(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也就是说在中日关系不断走向战争、恶化的这种情况之下,中国还是用人道的、宽容的方式来对待日本。这个实际上可以看出,这是野蛮与和平,侵略与爱好自由独立,这样一种,中日双方的这样一种对比。

在南京之前 那些惨遭凌辱的中华城池

日本飞机开始轰炸南京前的一个月零八天,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全面侵华战争开始了。只是那时候对于南京的普通市民来说,战争似乎还离得比较遥远。然而,随着八一三事变,淞沪会战爆发,战火一下子蔓延到了上海,人们这才感到南京已被战争的乌云所笼罩。

金新果(南京陆军指挥学院教授):在日军首次空袭南京的前两天,也就是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在上海拉开序幕。日本内阁任命松井石根大将为"上海派遣军"司令官,指挥日军对淞沪地区的进攻。日军妄想在三个月内征服中国的企图,在中国军民的坚强抵抗下遭到了粉碎。

日军不断向淞沪地区增兵,至10月中旬,其总兵力已达6个师团20万人,其兵力调动规模是空前的。

就在日军飞机8月15日悍然轰炸南京的同一天,日本首相发表了《帝国政府声明》,公然表示要采取断然措施打击中国;

从这一天开始,日军对南京实行了不分青红皂白、残酷野蛮的轰炸。机尝政府机关、学校、医院、广播电台、火车站、自来水厂、发电厂,甚至连市民居住密集的新街口等地都遭到轰炸。

就在南京连续遭受轰炸期间,淞沪会战正处于胶着状态,中国军队赴汤蹈火,奋勇抗敌。

曾任第三战区司令长官的冯玉祥感慨地说:"我们的部队每天一个师又一个师投入战场,有的不到三个小时就死了一半,有的支持五个小时死了三分之二,这个战场就象大熔炉一般,填进去就熔化了。"

1937年11月5日,日军第10军在杭州湾实施登陆作战。这一突然的战术动作使中国军队腹背受敌,迫使主力部队在付出巨大的牺牲后向西撤退。

1937年11月12日,上海失陷。

上海的陷落使相距300多公里外的中国首都南京处于日军的直接威胁之下。

由松井石根率领的日军立即开始追击撤退的中国军队。

还是在松井石根刚刚被任命为上海派遣军司令官时,这位身患肺并一度被日本军部冷落的日本军人便狂妄地宣称:"别无他途,只有拿下南京,这就是我必须完成的使命。"

以松井石根为首的华中方面军各路部队的指挥官们,为争夺攻入南京的头功,纷纷鼓动部下向南京进发。

日军分三路犹如潮水一般涌向南京,右路沿京沪铁路西进;中路由宜兴经溧水进攻;左路由太湖南侧迂回,对三面环山,背靠长江的南京城形成战略包围。

狂热的日军在几乎没有后勤保障的情况下向西进击。参与进攻的日军接到了这样的命令:"粮草不足就现地解决,弹药不足就打白刃战。"

上等兵曾根一夫是当时参加征收的日军士兵之一,他在《南京大屠杀亲历记》一书中写道:"自从命令下达后,罪恶感就消失了,军人们变成了到处偷袭抢夺谷物、家畜来充饥的匪徒。这个就地征收的命令,使下级军官发狂,不但抢夺粮食,并且强暴了中国妇女……对于反抗的人就以武力解决。"

成千上万的日军士兵闯进当地平民家中,他们一路烧杀淫掠,无锡,江阴,常州,镇江……秀丽的江南河山,被日军糟蹋得残破不堪。

素有"东方威尼斯"之称的苏州城,横遭劫掠。一位长期居住在中国的美侨撰文说:他第一次回到被日军占领的苏州时,倒毙街头的尸体已经摆了十天以上,街上的野狗也明显地肥了许多。

蒋介石集团内部对“保卫南京”的分歧与争锋

淞沪会战还没有结束,日本军部已经开始组建华中方面军,并且任命松井石根为司令官。这说明日军早就制定了将战事从上海向华中其他地区扩大的计划。上海沦陷后,首都南京的防御问题摆在了国民政府最高统帅部的面前。

这里是蒋介石在南京中山门外的官郏1937年11月15日至18日,国民政府在这里连续召开了3次最高国防会议,商讨保卫南京的方案。

会议气氛显得紧张沉闷。参加会议的大部分将领主张放弃南京,甚至连国民政府聘请的德国军事顾问也同样不主张防守南京。

蒋介石没有就此做出什么决定,只是说"南京为国际观瞻所系,守还是应该守一下的。至于如何守,值得慎重考虑。"

会议陷入僵局,蒋介石犹豫再三,左右为难。

此时,担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执行部主任的唐生智最终站出来,他说:"南京不仅是我国的首都,而且是国父之陵墓所在地。如果我们不战就放弃南京,怎么对得起国父的在天之灵?""军人以身许国,当此危难之际,何能畏难以求苟安?我愿意勉为其难,一定坚决死守,与南京共存亡。"

蒋介石当即任命唐生智为南京卫戍军司令长官,负责南京保卫战。

其实,中国最高军事当局早就预感到,如果中日战事一旦爆发,日军占领上海之后,必然会沿着京杭国道,由东向西攻击南京。

金新果(南京陆军指挥学院教授):早在1935年的时候,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在德国军事顾问团的指导下拟制了《首都要塞计划》,就是以日军侵略中国为背景的。这个计划的战略思想是:以淞沪地区为作战前沿,以吴福线、澄锡线(锡澄线)作为拱卫首都的两道国防防御线。

按照当时制定的这个《首都要塞计划》,南京保卫战不应该在距离南京这样近的地方打响,而日军也绝不会这么快就兵临城下。

章伯锋(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可是由于淞沪抗战的仓促撤退,整个打乱了当时中国军队的既定的作战部署。国防线,完全没有起到作用。部队的仓促撤退,很快地就靠近南京城边。

蒋介石放弃南京 留守军人血染雨花台

随着日军向南京方向快速推进,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被迫宣布迁都重庆。

10天以后,12月1日,日军大本营正式命令华中方面军司令官须与海军协同攻占中国首都南京。同时,下达了由上海派遣军和第10军组成的华中方面军"战斗序列"的命令。第二天,日皇裕仁的叔叔朝香宫鸠彦被任命为上海派遣军司令官。而此时,上海派遣军和第10军早已在杀向南京的途中了。

面对来势汹汹的日本军队,以唐生智为司令长官的南京卫戍部队陆续汇集了13个建制师和15个建制团,共15万人保卫首都。

这其中,守卫南京的主力是刚从上海前线撤退下来的当时中国军队中最精锐的部队87师、88师和36师,以及由陆军学校35000余名学生组成的教导总队。

由于这些部队在淞沪会战中打得十分惨烈,以至于元气大伤,战斗力受到严重削弱。

而用唐生智这位出身于湖南的地方将领,来指挥中央嫡系和其他地方部队,实在令人担忧。

12月7日,日军攻击部队已经逐渐突破了南京的外围防线。

这天凌晨,蒋介石夫妇乘坐飞机离开南京飞往江西。指导修筑南京防卫阵地的、以法肯豪森为团长的德国军事顾问团,在此期间也秘密离开南京。一两天后,国民政府的军政要员、南京市政府要员们,也全部从南京撤离。

朱成山(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12月8日,日本的军队完全地占领了南京的外围阵地,就在这一天呢,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唐生智下令把外围的中国军队撤退到南京复廓阵地上来,他准备以南京的城垣为依托,同日本军队进行最后的较量。

12月10日午后1点,日军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下令向南京发起总攻。

占领了汤山的日军第16师团,突破第66军的防线,向教导总队驻守的马群、孝陵卫一带高地攻击,直逼紫金山主峰;占领了淳化镇的日军第3、第9师团突破83军的防线,向光华门进攻;占领了江宁的日军第114师团突破74军的防线,向通济门进攻;日军第6师团则突破58师防线由正南方猛攻88师防守的雨花台阵地。

12月12日黎明,在赛公桥阵地上,51师302团团长程智被打断了3根手指,但他仍然率领战士跳出战壕,对日军实施反冲锋。就在这时候,他被迎面的一串子弹射中,鲜血顿时染红了阵地。

早在开赴淞沪战场作战时,程智给怀有身孕的妻子写信说:总算等到了与日寇交手的一天,此正是男儿报国之时,余决心以七尺之躯许国,惟盼吾妻能顺利分娩,所生勿论男女,望善抚之,以继余志。

战事最为惨烈的,要数雨花台、紫金山和光华门这几个地方。

当谷寿夫率领的日军第6师团攻打到雨花台阵地的时候,他们的对手是刚从淞沪战场转战到这里的第88师和第51师。

朱赤,88师262旅少将旅长,这位素有儒将之称的中国军官,对中西哲学颇有研究,而在铁血疆场上,他是一员勇猛无畏的骁将。当战斗进行到最后关头,朱赤命令士兵把几十箱手榴弹的盖子全部打开,将导火索串连起来,把冲到阵地前沿的日军炸得血肉横飞。最后,守军弹尽援绝,朱赤和大部分官兵以身殉国。

蔡炽甫(南京保卫战老兵):雨花台是先失守,到后来呢中华门、光华门吃紧,那么反复,攻守都反复了好多次,拉锯战的样子。敌人呢死伤也不少,我们的兵呢也死伤不少,这都是肉搏战,所以是相当惨烈的。

1937年冬季的南京,一寸山河一寸血,中国军人为了捍卫民族的尊严与日军作了殊死的拼杀。

坚守紫金山的教导总队,在日军施放燃烧弹时岿然不动,一位军官在熊熊烈火中迸发出最后的怒吼:

“紫金山就是紫金山,决不是富士山!”

揭秘:中国战争史上最残忍的四次屠杀战役(2)

世界近代史的三次屠杀(四) 自古至今,对于战争的参与者来说,他们的命运无非有三种,即胜利凯旋者、战死者和被俘者。自从有战争以来,战俘的血泪历史就没有结束过。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大规模的残杀俘虏的事件主要有四次。

  三、薛仁贵活埋铁勒军十三万

  中国历史上第三次大规模的屠杀俘虏的事件发生在唐朝时期,即薛仁贵活埋铁勒军的事件。薛仁贵(公元614年~683年)名礼,绛州龙门人(今山西河津),天生神力,勇武过人。

  贞观末年,唐太宗亲征辽东,薛仁贵成为张士贵的部下。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唐太宗李世民御驾亲征,直指高丽。唐军到了安地,一位郎将被高丽军队团团围住,情势危急,薛仁贵飞马上前,立斩敌将,将人头悬挂于马鞍上,一举震慑敌军。唐军四面合围,势不可挡,高丽军队溃散奔逃,折兵2万。唐太宗提升薛仁贵为右领军郎将,让他守卫玄武门

  高宗显庆四年(公元659年),薛仁贵与梁建方、契苾何力一道,与高丽军队激战于横山(今辽宁辽阳附近华表山),薛仁贵一马当先,箭无虚发,敌人无不应弦而倒,在随后的石城之战中,一位高丽神箭手连杀唐军十余人,薛仁贵怒发冲冠,一人一骑,风驰电掣,扑向神箭手,立马将敌人生擒,吓呆了的敌人竟来不及拉开弓弦。显庆五年(公元660年),契丹阿仆固联合奚族共同反唐,薛仁贵和辛文陵在黑山大败契丹,活捉了阿仆固及一干首领,将他们押到东都。

揭秘:中国战争史上最残忍的四次屠杀战役

  龙朔元年(公元661年),铁勒酋长比粟毒伙同其他部落起兵犯境,唐高宗任命郑仁泰为铁勒道行军大总管,薛仁贵为铁勒道行军副大总管,出兵讨伐思结、拔也固、仆骨、同罗四部。当时铁勒九姓拥兵十几万,凭借天山之地利,企图与大唐雄师一决胜负。他们派出数十位骁勇骑士出马挑战,眨眼间,就被薛仁贵三箭射死三人,胆寒之下,铁勒人下马投降,放弃了抵抗。为了消除后患,薛仁贵命令部下将13万已经投降的铁勒人就地坑杀,制造了中国历史上骇人听闻的杀降暴行。

  四、拓跋珪活埋投降五万燕兵

  历史上第四次大规模屠杀俘虏的事件发生在魏道武帝拓跋珪时期,拓跋珪(371年—409年),北魏开国皇帝(386—409年在位),鲜卑族人。他是代王拓跋什翼犍的孙子,献明帝拓跋寔的儿子。385年,15岁的拓跋珪趁前秦灭亡、北方混乱重兴代国,在盛乐即位为王。次年改国号“魏”,是为北魏,改元“登国”,398年,将国都从盛乐迁到大同,自称皇帝。即位初年,积极扩张疆土,励精图治,将鲜卑政权推进封建社会,天下小康。晚年好酒色,刚愎自用,不团结兄弟,409年在宫廷政变中遇刺身亡,年仅39岁,在位24年。谥号道武皇帝,庙号太祖。

揭秘:中国战争史上最残忍的四次屠杀战役

  拓跋珪率兵攻燕时,近五万燕军兵败被俘。魏王拓跋珪挑选了有才的燕臣后,想对被俘的四五万燕军派发衣粮遗还。中部大人王建劝道:“燕国强大,现倾国而来攻打我们,我们侥幸大胜,不如都把这些人活埋掉,燕国就空虚易取了。”拓跋珪听此言有理,就把近五万燕兵全部活埋。这个数字为中国历史上活埋敌军的第四名。

世界近代史的三次屠杀
世界三大屠杀 近代史的第三次

本文来源:http://www.jxtldy.com/riji/161991.html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