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寿命有多长 地球的寿命有多长,地球的寿命有限吗

|伤感日记   |

【www.jxtldy.com--伤感日记】

地球寿命有多长

地球的寿命有多长 地球的寿命有限吗

地球寿命有多长(一) 地球的寿命有多长?最近科学家做了一项研究,得出地球的寿命更太阳的演变有关。众所周知,地球至今已存在45亿年。

  据外媒报道,在几十亿年之后,太阳将变成一颗红巨星,其体积之大,足以将地球吞噬进去,地球的寿命也将终结。。但是,早在这一事件发生之前,地球就已经不再适合人类居住。 在距离现在大约10亿年的时候,太阳的热量就足以使地球的海洋蒸发、沸腾并消失。目前,太阳仍然被归为主序星,意味着它正处于生命期中最为稳定的状态,在其核心中进行着将氢原子转变为氦的反应,并创造出能量。

  随着太阳演变成红巨星,地球的海洋就将沸腾、蒸发并消失,变得不再适合人类居住。

  对于太阳这样的恒星,其主序星时期可以持续大约80亿年多一点。我们的太阳系年龄大约为45亿年,已经走完了一半以上的稳定期。

地球的寿命有多长 地球的寿命有限吗

  经过80亿年将氢原子转化为氦原子的时期之后,太阳的下一阶段变得有趣起来。由于氢原子已经耗光,太阳的核心只剩下氦。问题是太阳核心的温度和密度都不够高,无法利用氦原子。

  在恒星内部,引力将所有的气体拉向中心处。当恒星还以氢原子为燃料时,氦的生成会制造出足够的外向压力,平衡引力的作用。然而,当恒星核心没有足够的燃料时,引力就开始发挥主导作用。

  最终,引力会导致恒星向中心压缩,开始燃烧核心——此时已经充满了氦,成为惰性的氦核——外围的氢气层。氢气层的燃烧显著增加了恒星的亮度。同时,由于中心的压缩,使得恒星外层的部分向外扩展,从而使体积膨胀。体积膨胀的程度超过了发光能力的增加,使恒星表面的有效温度下降,从而使颜色从白-热变成了红-热。因此,此时的恒星变得更亮、更红而且体积更大,我们将其称为“红巨星”。

  众所周知,当太阳完全演变成红巨星的时候,地球将无法继续存在。太阳表面很可能会扩张到现在的火星轨道,尽管地球轨道也可能向外扩张一些,但并不足以抵抗太阳的引力作用。届时地球将被太阳吞噬,分崩离析,地球的寿命也将终结。

世界上最长寿的树 树龄已快到万年

地球寿命有多长(二) 树,是我们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植物之一,它们的平均寿命一般也比人的寿命要长不少,百年古树小伙伴们也见过不少,但是若是想问说树的最长寿命有多久,估计小伙伴们也就觉得说一两千年了不得了。

  树,是我们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植物之一,它们的平均寿命一般也比人的寿命要长不少,百年古树小伙伴们也见过不少,但是若是想问说树的最长寿命有多久,估计小伙伴们也就觉得说一两千年了不得了,那么小编想告诉你说,其实世界上最长寿的树的树龄已经快到万年了,已有9550岁!

世界上最长寿的树 树龄已快到万年

世界上最长寿的树 树龄已快到万年

  在瑞典的富鲁贾莱特山脉,有一颗挪威古云杉树,它的高度有16英尺(约合4.88米),灌木形态,树龄已经达到9550年,是单茎无性系最古老的树,是世界上现在存活的寿命最长的树。这颗云杉树是在最后一个冰川期结束时公元前7542年就已经开始生根发芽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气候寒冷和温暖的交替,它就慢慢长成了一棵羽翼丰满的大树。小伙伴们肯定像小编一样好奇,科学家们是怎么确定这棵树的树龄呢?科学家们是采用碳年代测定法确定其树根的历史,然后就得出了准确树龄。挪威古云杉的发现者是地质学家利夫-库尔曼,并且他是以自己死去的宠物犬为这棵古老的树命名。

世界上最长寿的树 树龄已快到万年

  当然,这颗挪威古云杉现在仍然生长繁茂,可以说是地球上名符其实的超级寿星树哟!

世界上年龄最大的蛇 竟已活了1687岁

地球寿命有多长(三) 电视剧《白蛇传》有无数的粉丝, 世界上年龄最大的蛇相信不少人有兴趣知道,但蛇的寿命一般在几年到二三十年之间,在自然界是很难观测的,到是有一条趣闻,1978年在南太平洋深海中发现了一条海蛇,这条海蛇竟长有1687个环,已活了1687岁。

  蛇的寿命究竟有多长,在自然界是很难观测的,在饲养条件下,记录下来也不多,不过30来种蛇而已。

世界上年龄最大的蛇 竟已活了1687岁

  蝮蛇、美洲黑蛇可活5年以上,束带蛇、银环蛇可活6年,夜蝰、北美水蛇可活7年,渔游蛇可活9年,绿曼巴、眼镜蛇、眼镜王蛇可活15年左右,鞭蛇、白头蝗、响尾蛇可活13到14年,皇蛇、非洲岩蟒可活15年左右,印度蟒活16年,西部菱斑响尾蛇、岩蟒、铜头蝮可活18年以上,马达加斯加蟒、草原响尾蛇可活19年以上,食鱼蝮、网蟒可活21年,黑斑眼镜蛇、欧洲长吻蝮可活22年,王蛇可活23年,蟒蛇可活25年以上,黑唇眼镜蛇可活29年,这是饲养条件下最长的纪录了。

  生活在天然环境中的蛇,由于天敌的存在,没有活到应有的寿命就被弄死了;由于捕食不易,难以获得充分的营养,寿命也可能比饲养条件下要短些。但有人认为蛇的寿命一般可活到20年以上,体型大的比体型小的生活的时间还要长些。

婴儿宇宙照片 宇宙还能存在多长时间(2)

地球寿命有多长(四) 我们的宇宙究竟有多大,他还能存活多久,最近科学家通过新技术获得了婴儿宇宙最精细的照片,大家一起看看婴儿宇宙照片吧。

  耗资1.45亿美元的“威尔金森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2001年6月进入太空,运行轨道位于距地球约160万公里的“第二拉格朗日点”附近,主要用于观测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按计划它的使命还将继续3年。微波背景辐射是导致宇宙诞生的“大爆炸”留下的“余烬”,早先的研究发现,微波背景辐射中存在着细微的温度波动,这些波动中保存着“大爆炸”后约38万年时宇宙的原始结构,现今宇宙中的星系等正是在这些结构基础上形成。

婴儿宇宙照片 宇宙还能存在多长时间

  宇宙还能存在多长时间

  这张婴儿宇宙的照片有力的支持了宇宙大爆炸理论,由于行星和卫星之间的距离差在不断的变化让人类相信宇宙是在不断膨胀的,该照片还显示出宇宙的面积从诞生到如今已经扩大了近三分之一,但是关于宇宙膨胀肯定是需要外层空间的,但是这个外层空间暂时还没人证明是什么。

  宇宙不是无限的,恒星的数量是有限的,但是接近于无限,所有恒星的光芒足以照亮整个夜空。根据热力学定律,相对于地球,遥远恒星发出的光芒被太空中某些物质挡住,光能将会被吸收转化成热能,这些能量最终要重新被辐射出来,从而也要发光(虽然光的波长可能不同),天空仍然还是被会完全照亮。

  通过计算发现,要把地球的夜空全部照亮,需要花上以亿亿亿年计的时间,远处的星光才能全部抵达地球。显然我们的宇宙还是太年轻了,所以对于宇宙还能存活多久我们完全不用去担心。所以,我们也大可不必杞人忧天,相比较宇宙,我们的寿命要短的多。

  宇宙不是无限的,而是有一个时间上的起点,在那个起点时间发生宇宙大爆炸,形成了现在的宇宙,迄今约137亿年,彷如人类发育的婴儿时期,故此得名婴儿宇宙。借助美国宇航局的微波背景辐射探测,一个国际天文学家小组新获得了“婴儿期”宇宙迄今最精细的照片,为宇宙大爆炸理论提供了新的依据,根据这张照片,科学家“精确地测量出了宇宙的实际年龄大约是137亿年”。

25大科学未解之谜:我们距离找到答案还有多远?

地球寿命有多长(五)

关于宇宙、关于地球、关于我们自身,有太多的谜题等待我们去挖掘。但哪些是最重要的未解之谜,我们距离找到答案还有多远?今年7月1日,在纪念美国《科学》杂志创刊125周年之际,科学家们总结出了125个迄今我们还不能很好回答的问题,重中之重有25个。

25大科学未解之谜:我们距离找到答案还有多远?

宇宙篇:

1、宇宙是由什么组成的?

一个脱口而出的答案是:由那些亮晶晶的星星组成的。但在最近几十年中,科学家越来越发现这个答案是不正确的。天文学家认为,组成恒星、行星、星系——当然还有我们——的物质,或者叫普通物质,只占宇宙总质量的不到5%。他们估计,另外25%,可能是由尚未发现的粒子组成的暗物质。剩下的70%呢?天文学家认为那可能是暗能量——让宇宙加速膨胀的力量。

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本质是什么?科学家正在用加速器和望远镜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如果找到了,其意义肯定是宇宙级的。

2、我们在宇宙中是唯一的吗?

45年前,天文学家弗克·德雷克首次启动了探寻地外文明的奥兹玛计划——用巨大的天线(射电望远镜)接受外星文明发射的信号。45年过去了,天文学家的努力仍然在继续着。然而,即使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凤凰”计划,也还没有找到任何来自外星文明的无线电信号。

地球篇:

3、地球内部如何运作?

40多年以前,一场地球科学的革命发生了。板块构造学说更新了关于地球自身的知识。但是关于地球内部构造的问题,仍然沿袭着革命之前的知识。科学家在这40年中所做的,就是把这个鸡蛋模型——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进一步细化。借助于越来越先进的地震波成像技术,科学家正在研究地球这个庞大机器的运作过程。但是要掀起另一场科学革命,可能还需要半个世纪。

4、地球温室将变得多热?

尽管大气的二氧化碳浓度肯定会在这个世纪继续增加,尽管这种增加肯定会带来全球变暖,但是变暖的程度仍然不太确定。科学家一般认为,这个世纪二氧化碳浓度的加倍会带来1.5℃~4.5℃的升温。但是这不够精确。科学家正在发展新的数学模型,试图让数字更令人信服。

数理化篇:

5、物理学定律可以被统一起来吗?

苹果落向地面、一道闪电划过长空、核电站反应堆里的铀原子衰变同时放出能量,超级加速器击碎质子:这几种现象代表着自然界中四种基本力的作用,也就是引力、电磁力、弱力和强力。宇宙间所有的物理现象都可以用这四种基本力进行解释。但是科学家并不满足。有没有可能把这四种力统一成为一种?上个世纪60年代,物理学家发现弱力和电磁力是可以统一起来的,它们是一种事物的不同侧面,统称电弱力。但是其余两种力是否可以和它统一起来?

6、在量子不确定性和非定域性之下,还有更深层次的原理吗?

量子理论已经诞生了100年有余,它产生了令人信服的应用成果,但是它也带来了反直觉:量子力学的不确定原理指出我们无法同时精确地获得一个物体的动量和位置。而非定域性让两个处于量子纠缠态的粒子的纠缠态同时崩溃,而不管它们相距多远。爱因斯坦就说过,尽管量子力学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但是“一个内心的声音告诉我,它还不是真实的东西。”

7、我们能把化学自我装配推进多远?

在某种意义上,化学家是最喜欢发明的一群人,因为他们总是不断制造出新型的分子。尽管今天的化学家已经能制造出很复杂的化学结构,他们能让这项工作变得既简单又复杂吗?也就是说,让“原料”原子自己“装配”成复杂的结构,就像生命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自我装配的特性。已经有一些化学自我装配的实例,例如制造类似细胞膜的双层膜结构。但是更高级的自我装配,例如自下而上地制造集成电路,仍然是一个梦想。

8、传统计算的极限是什么?

有些事看上去很简单但是解决起来很复杂,例如一个推销员要走遍相互连接的几个城市,那么怎样走才能实现总路程最近?城市数量的增加会让最强大的电子计算机也感到畏惧。上个世纪40年代,信息论之父香农提出了信息(以比特方式存在)储存和传递所遵循的物理规律。任何传统的计算机都不能超越这个规律。那么,在工程上,最终我们能造出多么强大的计算机?不过,非传统的计算机可能并不受到这些限制,例如近年来兴起的量子计算机。

生物篇:

9、意识的生物学基础是什么?

17世纪的法国哲学家有一句名言:“我思故我在”。可以看出,意识在很长时间里都是哲学讨论的话题。现代科学认为,意识是从大脑中数以亿计的神经元的协作中涌现出来的。但是这仍然太笼统了,具体来说,神经元是如何产生意识的?近年来,科学家已经找到了一些可以对这个最主观和最个人的事物进行客观研究的方法和工具,并且借助大脑损伤的病人,科学家得以一窥意识的奥秘。除了要弄清意识的具体运作方式,科学家还想知道一个更深层次问题的答案:它为什么存在,它是如何起源的?

10、什么控制着器官再生?

有一些生物拥有非凡的修复本领:被切断的蚯蚓可以重新长出一半身体,而蝾螈可以重建受损的四肢……相比而言,人类的再生本领似乎就差了一点。没有人可以重新长出手指,骨头的使用也是从一而终。稍可令人安慰的是肝脏。被部分切除的肝脏可以恢复到原来的状态。科学家发现,那些可以让器官再生的动物,在必要的时候重新启动了胚胎发育时期的遗传程序,从而长出了新的器官。那么人类是否可以利用类似的手法,在人工控制下自我更换零部件呢?

11、一个皮肤细胞如何能变成神经细胞?

在上个世纪中期,生物学家把青蛙的体细胞核放入青蛙的去核卵细胞里,结果制造出了克隆蝌蚪。最近几年,关于人类胚胎干细胞的研究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把人的体细胞核放入卵细胞中,科学家期待着制造出各种各样的人类体细胞,例如神经细胞、成骨细胞、心肌细胞等等。尽管科学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功,他们仍然对于这种体细胞核移植技术能够成功的原因知之甚少。的确,去核的卵细胞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可是具体机制是什么?

12、一个体细胞是如何变成整株植物的?

在某种意义上,植物似乎比动物有更大的灵活性。植物的体细胞不需要繁琐的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就能重新变成植物胚胎细胞。科学家很早就已经开始利用植物的这种性质。用一小块植物组织,在实验室里就能培养出可以供一片森林使用的幼苗。但是为什么植物细胞有这样的灵活性?科学家已经发现了一些线索,例如植物的生长素在这个过程中起到的作用。

13、生命是如何以及在哪里起源的?

科学家已经发现了34亿年前的微生物的化石,在更古老的岩石上也能找到生物光合作用的痕迹。那么蛋白质和DNA——生命的两大支柱——哪一个先出现在地球上?或者一起出现?科学家认为,更可能的情况是,RNA比前两者更早出现。另一个问题是,生命在什么样的环境下起源?一种假说认为,生命最早起源于海底的热水中。如今,科学家一方面在实验室里探寻从简单有机物到可以自我复制的有机物的发展过程,另一方面,研究彗星和火星,也将为这个问题带来重要的启示。

14、什么决定了物种多样性?

这是一个充满生命的行星,但是并非每一个角落的生命都同样繁荣。一些地区居住的物种的数量超过其他地区。热带比寒带拥有更高的物种多样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仅仅是因为热带比寒带更热?科学家认为,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多样性起着关键的作用。当然,还有其他一些改变多样性的力量,例如捕食和被捕食的关系。但是,科学家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如何获取关于全球物种多样性的基础数据——到底有多少种生物在那儿。

15、合作的行为如何进化?

你很容易在社会性动物身上看到利他的行为。例如蜜蜂把食物的信息传递给其他蜜蜂。人类和其他灵长类动物社会也充满了合作的行为。进化论的创立者达尔文对合作现象提出过一些解释,例如亲属之间的相互帮助,实际上会促进整个家族繁殖的可能性。如今,科学家正在寻找合作行为的遗传基础。而博弈论——一种关于竞争、合作和游戏规则的数学理论,也能够帮助科学家理解合作行为如何运作。达尔文观察到了合作的现象并做出了解释,今天的科学家希望能够让这个解释更加深入,并且希望能够回答它是如何产生的。

16、如何从大量的生物学数据中得到全景?

生命是如此的复杂,以至于几乎每一位生物学家都只能在一个很小的领域进行探索。尽管在每一个领域都产生了大量的描述性的数据。但是科学家能够从这些海量的数据中得出一个整体的概念,例如生物是如何运作的?系统生物学这门正在形成的学科为回答这些问题提供了一些希望。它试图把生物学的各个分支联系起来,利用数学、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的方法让生物学更加量化。不过,现在还没有人知道这些方法是否能够最终让科学家理解生物运作的整体图景。

人类篇:

17、为什么人类的基因这么少?

2003年,当人类基因组计划接近完成的时候,生物学家在欢呼这一成就的同时,惊奇地发现人类的基因数量比原先估计的少,是的,人只有大约2.5万个,而原来认为应该有10万个。相比之下,一种非常简单的生物——线虫也有2万个基因。拟南芥植物的基因数量比人类稍多,而水稻的基因数量则是人类的一倍。科学家认为,基因组运作的方式应该比以前认为的更加灵活和复杂,他们正在探寻这些少用基因多办事的分子机制。

18、遗传差异和个体健康在多大程度上是相关联的?

很早以前科学家就发现有些人对于某些药物的反应和其他病人不同。例如,某种麻醉用肌肉松弛剂会导致特定的人无法呼吸,最终,科学家发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他们拥有特定的基因。这也就带来了一个问题:研究不同的人之间的遗传差异是否可以促进医学发展出更高级的治疗手段,也就是说,根据个人的DNA进行“量体裁药”?科学家已经辨认出了一批与药物相互作用的基因。但是要真正实现“量体裁药”,恐怕还为时尚早。

19、人类寿命可以延长多少?

尽管百岁老人仍然少见,人类的平均寿命(尤其是在发达国家)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一直在延长。但是这种趋势能保持多久?科学家通过对实验动物的研究,发现包括限制热量摄入在内的一些方法可以显着地延长它们的寿命。但是这些方法是否可以成功地应用到人类的身上,以及能延长多少寿命呢?一些科学家认为,至少人类活到100岁可以成为家常便饭。不过,即使是这样,长寿也会带来其他的麻烦,比如社会保险。

20、什么遗传差异导致我们成为独特的人类?

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改进,越来越多物种的基因组全序列进入了科学家的数据库中,包括我们自己和数种灵长类亲戚,比如黑猩猩。我们很容易分辨出人和黑猩猩,然而在分子水平上,这种分辨却不那么容易。我们和黑猩猩的DNA差异大约是1.2%。这是一个很小的数字,但是从绝对数量上来看,这种差异意味着3千多万个碱基对的不同。到底是这3千多万个差异中的哪些,让我们在与黑猩猩“分家”之后,变得如此独特?科学家正在寻找那些让我们有别于其他灵长类物种的遗传差异,当然,还有文化、语言和技术等等超越基因的因素。

21、记忆是如何存取的?美好的记忆、悲伤的记忆,关于解方程技巧的记忆,英语单词的记忆,毫无疑问它们都储存在我们的大脑中。但是它们具体在什么部位?

上个世纪50年代,科学家发现大脑中的“海马区”在存储信息的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如果切除掉海马区,那么以前的记忆就会一同消失。但是海马区的神经细胞如何把信息固定下来?科学家发现一些分子参与到了记忆的形成。此外,神经细胞突触地形成也与记忆相关联。但是,科学家目前对于记忆的运作机制的了解还不够——而这一机制对于理解我们自身是非常重要的。

22、我们可以选择性地关闭一些免疫应答吗?

在今天,器官移植已经成为了一种不那么罕见的手术,但是医生和病人面对的一个大麻烦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免疫排斥反应。病人的免疫系统有可能把移植的器官当作“非我族类”进行攻击,让手术功亏一篑。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发生,医生要仔细挑选供体器官,而有的病人需要终身服用免疫抑制类药物——这显然不是个好主意。科学家已经找到了几种可能的方法,既让免疫系统正常工作,又不会排斥移植的器官的方法,但是要实现临床的应用,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23、是否存在行之有效的艾滋病疫苗?

每年,仅仅美国国立卫生院就投入5亿美元用于艾滋病疫苗的研发工作。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一种疫苗表现出实用性。怀疑者认为艾滋病疫苗永远都不会成功,因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变化多端。而支持者认为,在猿免疫缺陷病毒上,疫苗可以产生效果,因此HIV的疫苗也可能成功。

24、什么能替代廉价的石油——以及什么时候?

没有人否认石油最终会用光。而且,石油产量可能不久就要开始下降。即便不考虑这些因素,全球变暖的危险也促使人类尽快找到替代石油的能源——太阳能?风能?核能?每一种似乎都很有潜力,但是它们都还不太成熟。

25、马尔萨斯仍然错了吗?

1798年,马尔萨斯发表了他着名的《人口原理》一书,他提出人口增长总是跟不上食品供应的增长,而只有灾难才能阻止增长。200年过去了,地球总人口增长到了60亿(是马尔萨斯时代的6倍),但是马尔萨斯所预言的大灾难并没有发生。科学技术在很大程度上阻止了这种灾难。但是人类仍然面临着一个问题,如何保证大灾难不会在未来发生?来源:《环球》杂志

地球寿命有多长
地球的赤道有多长 鱼的寿命有多长

本文来源:http://www.jxtldy.com/riji/161774.html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