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鼎,泗 大禹九鼎竟被秦始皇拿去陪葬了?大禹九鼎的下落

|伤感日记   |

【www.jxtldy.com--伤感日记】

九鼎,泗

大禹九鼎竟被秦始皇拿去陪葬了?大禹九鼎的下落

九鼎,泗(一)

  大禹铸九鼎是中国古代一个著名的传说,相传大禹铸九鼎象征九州,夏、商、周三代均以九鼎作为镇国之宝及传国重器。但秦以后,史籍中再也不见有关九鼎的记载,那么,九鼎是否真的存在?其最终下落何处?

大禹九鼎竟被秦始皇拿去陪葬了?大禹九鼎的下落

  夏商周三代,九鼎代代相传,直到春秋时期还发生了楚王问鼎的事情,这在史籍中记载是非常明确的,其间也并未见九鼎丢失的记述。显然,直到春秋时期,九鼎仍然是完好无损的。公元前256年,秦军攻入洛阳,延续了约800年的周王朝灭亡。秦将周王室九鼎从洛阳运往咸阳的途中,“其一飞入泗水,余八入秦中”。

  泗水是我国东部地区唯一一条南北流向的大河,北起山东泗水县东蒙山,南至泗口(今江苏淮安西)入淮河,蜿蜒数百里,沿途经过曲阜、沛县、彭城、下邳等地,是古代南北水上交通的主要通道。九鼎之一落入泗水的具体地点,据史籍记载为“泗水彭城下”,一般认为就是现在徐州城北大运河畔的秦梁洪。

  九鼎不全,自然是一件憾事。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然九鼎得而不全,一直成为秦始皇的一大心病。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第一次东巡,在祭祀泰山完成祭天大典后,专程来到彭城的泗水之滨,组织人力打捞周鼎。《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过彭城,斋戒祷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这个“泗水捞鼎”的神奇故事在民间传说中更为生动具体。北魏鹂道元《水经注?泗水》依“孟浪”之说这样记载:“九鼎伦没泗渊,秦始皇时,而鼎见于斯水,始皇自以德和三代,大喜,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所谓‘鼎伏’也。亦云系而行之,未出,龙齿啮断其系。故语曰:‘称乐太早,鼎绝系’。”这个故事在汉代广为流传,还成为民间制作画像石、画像砖的重要题材。从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已发现“泗水捞鼎”画像数十幅,其内容大同小异,基本上都是画面上有一条河,河里有鱼有船,河上有一座拱形桥,有的桥上正有车马行人通过。桥的左右两侧各站一排人正在用力拉绳,两根绳子搭在两根柱子上,中间站着一个人负责绳子的方向。两根绳子分别栓在铜鼎的两个耳上,铜鼎刚刚被拉出水面。突然,从水里跃出一条蛟龙,猛的将绳子咬断,铜鼎又落入水里。自此以后,史籍中再不见有关九鼎的记载,九鼎的下落遂成为千古之谜。

  史籍中有关九鼎最后下落的记载就是“其一飞入泗水,余八入秦中”,而“其一飞入泗水”及“泗水捞鼎”给人的感觉都是十分的荒诞。首先,铜鼎是不可能“飞”到泗水中的,只可能“掉”入泗水中,而从洛阳与咸阳的相互位置看,秦运送九鼎可直接由黄河入渭水,根本不需要经过泗水。而且无论是“飞”还是“掉”到水中,经过长期的冲刷及泥沙淤积,水中的鼎都是不可能捞到的。但当时神仙思想已经十分流行,有的方士故意说在泗水中见到了铜鼎,以骗取秦始皇对他们的信任。综合史籍中有关九鼎的记载,确有一鼎失踪,但这个铜鼎到底是怎样失踪的呢?一个可能就是在通过水路运送铜鼎的过程中,由于鼎太大太重,不小心掉到了河里。将传国的九鼎弄丢失,真是闯了大祸。为了欺骗秦王,就故意编造出有一个铜鼎飞到泗水中的谎言。

大禹九鼎竟被秦始皇拿去陪葬了?大禹九鼎的下落

  剩下的八个被秦军运到咸阳的铜鼎又到哪里去了呢?最大的可能就是被作为陪葬品埋入了骊山陵中。到底是不是这样,只有等到秦始皇陵发掘的那一天,真相才能大白于天下。

中国古代十大未解之谜 秦朝十二铜人今何在

九鼎,泗(二) 华夏文明上下历史已经5000多年,漫长的时间给中国人留下了无数瑰宝。然而,历史为我们留下了无数值得研究和典藏的财富的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个个不解的谜团,例如古墓的长明灯为何长年不熄?

  华夏文明上下历史已经5000多年,漫长的时间给中国人留下了无数瑰宝。然而,历史为我们留下了无数值得研究和典藏的财富的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个个不解的谜团,例如古墓的长明灯为何长年不熄?战国和氏璧至今身在何方?还有武则天为何要立无字碑等等。接下来随小编一起来看看中国古代十大未解之谜。

  一:西周“九鼎”遗失 古今憾

  九鼎,是镇国神器,属于古代至宝!相传夏启收集珍禽异兽、奇异之物,绘画成图,让工匠将仿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九鼎象征九州,反映全国统一和王权集中,作为夏、商、周镇国之宝,相传了二千多年。

中国古代十大未解之谜 秦朝十二铜人今何在

  九鼎是否仍然存在?至今仍是未解之谜!

  根据《史记》记载,秦穆公把九鼎掠到秦国都城,但《汉书》却说,九鼎沉没于彭城泗水之中,一直未能找到。

  如果司马迁所说属实,九鼎应该落入秦始皇手中,何况杜牧有“始皇东游出周鼎”之说!秦始皇对九鼎十分珍爱,这是人所共知之事,九鼎极有可能陪葬入秦始皇陵,这也成为目前一些考古学家鼓动开掘秦陵动机所在。

  二:古墓“长明灯”不熄之谜

  古墓“长明灯”,最早见于神话传说,据说不熄之火是天宫之火,是普罗木修斯把它偷偷带回人间。在世界各地,盗墓者费尽心机,到古墓窃取珠宝,古墓往往与世隔绝,宝物历经千年,依然完好如初。

中国古代十大未解之谜 秦朝十二铜人今何在

  按照常理,古墓终年不见天日,本应伸手不见五指,但在一些古墓拱顶挂着“长明灯”,阴光很是逼人,令人毛骨悚然。

  如此神奇之灯,为何长明千年不灭?为何无氧依然燃烧? 能量从何而来?若是油灯,千年不灭,燃料如何供给?显然不是人力所为;若是电灯,灯碗液体可能是用来导电之汞,问题是电能如何产生?

  难道某个角落有发电装置?要做到如此一劳永逸发电,必须太阳能发电方可。凡此种种,只是凭空臆测,真相到底如何?还需科学验证。

  三:战国和氏璧下落何处?

  和氏璧,流传千年,奇货可居,价值连城,“完璧归赵”更传为千古佳话!和氏璧流向何方?众说纷纭,唯一肯定的是,这块宝玉尚在人间,因能耐1300摄氏度高温,一般火无法焚化。

  秦灭六国,嬴政终获至宝。有人说,秦王破和氏璧,上雕“受命于天,既受永昌”八字,就是传世玉玺,历经刘邦、王莽、司马炎之手,一直传到后唐,石敬瑭灭后唐,后唐李从珂人玉共焚,从此下落不明。

中国古代十大未解之谜 秦朝十二铜人今何在

  按理说,真金不怕火炼,石敬瑭应是得到宝物,极有可能与石敬瑭陪葬;有人说,和氏璧被作为陪葬品埋在秦陵,并没有作为传国玉玺流传于世。

  如果真是这样,将来发觉秦陵地宫,和氏璧必将重见天日,我们还有机会一睹宝物风采。

  四:青铜剑千年不锈之谜

  秦始皇兵马俑,作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是二十世纪最伟大考古发现之一!随同兵马俑一道,同时出土一批青铜剑,剑身光亮平滑,刃部磨纹细腻,地下沉睡两千多年,光亮如新,锋利无比。

中国古代十大未解之谜 秦朝十二铜人今何在

  无独有偶,考古队在挖掘春秋古墓时,意外发现一把越王勾践剑,做工精细,削铁如泥,两大考古发现立即传遍大江南北,更大奇迹还在后面,经过科研人员检测,宝剑锋面有一层铬盐化合物,此为千年不锈之故。

  这一发现轰动世界,因为这种铬盐氧化处理方法,是近代先进工艺,德国在1937年,美国在1950年先后发明并申请专利。众所周知,铬是一种稀有金属,熔点高达4000摄氏度,提取甚为不易。

  现代科学发明,竟然出现在公元前两百多年前?又有谁能想象,秦始皇手中之剑,竟然是现代科学结晶?层层谜团,孰是孰非,只能成为千古之谜。

  五:秦朝十二铜人今何在?

  千古一帝,秦始皇为后世留下太多谜案,十二铜人就是其中之一!为何要铸十二铜人?原因已不是那么重要,十二铜人不翼而飞,让后世百思不得其解!

  关于十二铜人下落,有三种猜测:有人说,西楚霸王攻克咸阳,火烧阿房宫,十二铜人一并烧毁;有人说,十二铜人毁于东汉末年,董卓铸造铜钱用掉十个,另外两个被苻坚销毁。

中国古代十大未解之谜 秦朝十二铜人今何在

  还有一种说法比较乐观,据史料记载,十二铜人并未销毁,十二铜人是秦始皇最爱之物,在陵墓营造好后,随同其它珠宝一起陪葬。由于一些技术因素,秦陵挖掘暂时不能开展,因此十二铜人下落,至今无人能说清楚。

有关白泽精怪图的故事 来自敦煌文献的记载

九鼎,泗(三)

  “白泽”之名,源于我国远古神话。“东望山有兽,名曰白泽,能言语,王者有德,明照幽远则至。”(《渊鉴类函》卷432兽部白泽条引古本《山海经》,按今本《山海经》不载)这条资料颇重要,它不仅说明白泽是一种能说话的神兽,而且古本《山海组》的记载至少能说明白泽的神话来自公元前汉初甚至先秦的传闻,因为《山海经》产生的上限是在那时,故它是远古民向神话信仰的反映。

有关白泽精怪图的故事 来自敦煌文献的记载

  白泽神兽是大名鼎鼎黄帝的神兽,诸多古文献均能说明白泽有下列神话情节:

  1.《云笈七签》卷100引王钦若《先天记·轩辕本纪》云:“帝巡狩,东至海,登桓山,于海滨得白泽神兽,能言,达于万物之情。因问天下鬼神之事,自古精气为物、游魂为变者,凡万一千五百二十种,白泽言之,帝令以图写之,以示天下。帝乃作祝邪之文以祝之。”

  2.《渊鉴棠函》卷432白泽条引《黄帝内传》云:黄帝巡狩,东至海,登桓山,于海滨得白泽神兽,能言,达于万物之情。因问天下鬼神之事,自古及今,精气为物、游魂为变者,凡万一千五百二十种,白泽言之,帝令以图写之,以示天下,乃作辟邪之文以记之。”

  3.《宋书·符瑞志》的“白泽图”条云:“泽兽,黄帝时巡狩,至于东滨,泽兽出,能言,达知万物之情,以戒于民,为时除害。贤君明德幽远则来。”

  4.清代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引《开元占经》的六朝梁孙柔之《瑞应图》曰:“黄帝巡于东海,白泽出,能言语,达知万物之精,以戒于民,为除灾害,贤君德及幽遐则出。”

  以上文献将白泽神兽的作用表露无遗。第一,白泽神兽的神通广大,它能和神人说话,并且聪明睿智,能知道从古到今天下一切鬼神之事。第二,它是一种祥瑞的神兽,能辟除民向一切邪气,把把鬼神之间不利于人民的事情预先说出来,“以戒于民,为时除害”。第三,它遵照黄帝的嘱托,把自已知道的精怪之事,一万多种全画成图,加上注解,这就是《白泽精怪图》的来历。但是,敦煌本白泽精怪图,原记有精怪只有199种,而无10000种,现在写本的残缺,又不足此数,所失去的我们再也无从知道,这是十分可惜的事。总之,由上所述,很明显白泽是一种远古人民所信仰的象征着辟邪与求福的神兽。

  白泽神兽传下的图,早已失而不传,我们只能在古文献的只言片段里知晓这幅图早已成了一个古老的回忆,现在能在斯坦因与伯希和所得的敦煌写本中看见一千年以前敦煌唐人亲手画的白泽精怪图,并有注明文字,那是异常难得了。据清代马国翰的《玉函山房辑佚书》云:“《白泽图一卷》今佚。从诸书所引辑得四十余节,合录为帙,图则佚矣。书于诸物之精,能详其名,状似涉元怪,然又夏禹铸九鼎,便民知神奸,不逢不若,如无所本,岂能凿空言之?则圣人实能知鬼神之情状也。”在清代洪颐煊的《经典集林》中,也辑录了四十多条,也没图画。敦煌本的白泽图,不仅有图,又有文字说明,使我们首次看见了古人描摹的民间信仰里的幻想精灵,委实可贵。

  据晋代干宝的《搜神记》记载,汉末三国时期的诸葛恪曾经阅读过《白泽图》,可见此书在两汉期间即已成书,并加以流传了。但是敦煌本《白泽精怪图》不是原封未动的古神话《白泽图》,它已受到了唐及唐以前的仙道故事和民间传说的影响,经过敦煌民间口头与书面的修改、加工、增添,成为一本古神话加仙话,再加民间风俗信仰杂揉的《白泽精怪图》。(以上摘自高国藩《敦煌民俗学》,略有改动)

  敦煌文献《白泽精怪图》有P.2682号和S.6261号两种。P.2682号尾题“白泽精怪图一卷”,内有彩图二十幅。S.6261号残卷无题记,内凡九物,首一物图文皆缺,第二物缺文,八九两物缺图。高国藩认为S.6261号的风格与P.2682号一致,应该是从P.2682号上断裂下来的部分。

不得不知道的典故 大禹的故事

九鼎,泗(四)

不得不知道的典故 大禹的故事

  三过家门而不入——传说禹与涂山氏女娇新婚不久,就离开妻子,踏上治水的道路。后来,他路过家门口,听到妻子生产,儿子呱呱坠地的声音,但一想到开山导流刻不容缓,便顾不上回家,又走上了治水一线。第三次经过家乡的时候,其子启正被母亲抱在怀里,他已经懂得叫爸爸,挥动小手,和禹打招呼,禹只是向妻儿挥挥手,表示自己看到他们了,还是没有停下来。

不得不知道的典故 大禹的故事

  涂山之会——夏建立后,大禹在阳城东南的涂山尽早召开诸侯大会,以检讨自己的过失。这次涂山之会一般被认为是中国夏王朝建立的标志性事件。到了正式大会的日子,大禹穿了法服,手执玄圭,站在台上,四方诸侯按着他国土的方向两面分列,齐向大禹稽首为礼,大禹在台上亦稽首答礼。

  礼毕之后,夏禹大声向诸侯说道:“我德薄能鲜,不足以服众,召集大家开这个大会,为的是希望大家明白恳切的责备、规戒、劝喻,使我知过,使我改过。我胼手胝足,平治水土,虽略有微劳,但生平所最兢兢自戒的是个骄字。先帝亦常以此来告诫我说:‘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如果我有骄傲矜伐之处,请大家当面告知,否则就是教我不仁啊!对大家的教诲,我将洗耳恭听。”大家都明白禹受命于天,原本对大禹有意见的诸侯看到大禹这种态度,也都表示敬重佩服,消除了原先的疑虑。史书记载“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不得不知道的典故 大禹的故事

  铸造九鼎——涂山大会之后,为表示敬意,各方诸侯常来阳城献金(即青铜),后来,九州所贡之铜年年增多,大禹想起从前黄帝轩辕氏功成铸鼎,为了纪念涂山大会,就准备将各方诸侯进献的金,铸造成几个大鼎。后九鼎(即冀州鼎、兖州鼎、青州鼎、徐州鼎、扬州鼎、荆州鼎、豫州鼎、梁州鼎、雍州鼎)铸成,鼎上铸着各州的山川名物、禽异兽。九鼎象征着九州,其中豫州鼎为中央大鼎,豫州即为中央枢纽。九鼎集中到夏王朝都城阳城,借以显示夏王大禹成了九州之主,天下从此一统。九鼎继而成为“天命”之所在,是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

战国时期伟大的私生子:被母虎喂养的宰相

九鼎,泗(五)

1.战国时期两位伟大的私生子

斗子文,又名斗谷於菟,是楚国楚成王时代著名的贤相良臣。他出任令尹之前,楚国正处于十余年的内乱之中。前任相国狂追王后,举止荒唐。贵族之间争权夺利,致使朝纲败坏,经济垮到边缘,国力大大衰退。在斗子文策划下,一举粉碎了前任相国子元狂追王后而不择手段的流氓集团。在众臣百官的强烈要求下,斗子文被楚成王聘为相国。他果然不负重望,很快结束动乱。楚国因此得以拨乱反正,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斗子文,这位治国安邦之雄才,有着文韬武略之奇谋。在他上台伊始,便治理整顿,抓纲治国,坚持采用了法家路线。有个故事,对斗子文这一时期的作为作了充分的说明。斗子文有个族弟,横行于街市,欺负于乡里,被抓捕时,还敢口出狂言,大骂司法机关有眼不识泰山。司法当局得知他是当今相国之弟,立马变脸,改绳之以法为即刻放人。斗子文得知,严厉批评了司法机关网开一面的做法,告诫如此运用法典,必将使国家法律崩坏,正义难以得到伸张。亲自抓捕族弟,其母跪求,竟毫不动容。楚成王得知,大感惭愧,见斗子文来访,顾不上穿鞋,赤脚相迎。沉痛检讨自己用人不当,撤了徇私舞弊者的职务,暂由令尹代任。斗子文大义灭亲之举,起到了示范的作用,一时间楚国大乱达到大治。鉴于前任相国子元不理国政,一味吃喝玩乐,楚国奢靡之风盛行,使民怨沸腾,造成国家库府枯竭的状况。子文认为国家之不幸,皆因君弱臣强,他采用的第二个重大举措,即要求凡朝中大臣应以一半收入归还国库。他率先垂范,使其父及祖上积累的财富锐减,甚至一度寡贫。楚国众大臣莫不敢不从,从而加强了王室的权威。如《会笺》记载:"时楚国府库空竭,子文,财巨室,积财不少,故自减少家产,以纾其难也。"《左传·庄公三十年》记载:"斗谷於菟为令尹,自毁其家,以纾楚国之难。"因此在子文主政期间,堂堂南方大国、春秋五霸之一的相国,常常是家无隔夜之粮。大老婆破衣烂衫,爱美的小老婆连涂口红也被当成奢侈取消。楚成王听说相国如此窘迫,每逢朝觐时,便会预备一束干肉,一筐干粮,用来送给斗子文。这个对相国的举措,成为后世国君对待令尹的常例。每当楚成王要增加斗子文的俸禄时,他一定要逃避。有人不明白,便问子文:人活着不就是求个功名富贵吗?你却要逃避它,这是为什么呢?他回答:当政者是要为人民服务的,如今老百姓的财物空了,而我独享其富贵。这就是使我利用人民的疾苦来增加自己的财富,如此就是离死亡不远了。我不是在逃避富贵,而是在逃避死亡。由于措施得力,楚国迅速度过了难关。斗子文从稳定楚国政局,到解决国计民生问题,都做出了巨大贡献。处于楚国之北的郑国,地处中原腹地,是楚人问鼎中国必经之途。而郑国对于齐国来说,是抑制和抗击楚国的重要堡垒,故郑国是齐楚争夺的焦点。自公元前666年前任相国子元伐郑无功而返后,楚成王、斗子文又于公元前659年、658年、657年连续三年攻郑。郑文公像棵墙头草,在楚国如此凌厉的攻势下,便想纳贡求和。齐桓公密切注视楚伐郑,了解到南蛮的狼子野心后,为救郑防楚,多次会盟中原各国诸侯,使得国际形势日趋紧张,大有战争一触即发之势。鉴于当时复杂的国际形势,楚成王与斗子文高瞻远瞩,制定了利国利民的韬晦之计,采取了尊周天子亲近诸侯的政策,使他们一时无法为难于楚。于是,周天子赐胙(古时祭祀供的肉),《史记·楚世家》记载:"镇尔南方夷越之乱,无侵中国。"楚国这一策略,不仅取得了与中原各国抗衡的合法地位,而且还可以以奉周天子之命为由,大力攻伐周边不肯称臣纳贡的小国,楚成王开拓疆土灭亡的小国比楚武、文两王时代还要多。于是楚地千里。斗子文辅佐楚成王,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不仅把楚国从内乱衰败的险境中解脱出来,还继承楚武、文王宏伟大志,北图南伐,东拓西展,霸绩辉煌,使楚国真正称霸于诸侯各国。斗子文在仕途宦海中,留有许多佳话,成为今天的民间传说以及典故成语。在他任相国的二十七年中,"三仕三己",开良臣贤相之先河,成为中华民族士大夫的典范。战国时期,两位伟大的私生子--孔子和子文,也许是他们心意相通,孔子对斗子文作了很高的评价,《论语·公治长》记载:"子张问曰:"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己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 "

2.无比浪漫的出生传说

若敖氏家族是楚国的大士族,斗、成两姓的权势可与楚王并驾齐驱。令尹斗子文乃若敖氏子孙,其父斗伯比是楚武、文王时代的重臣。斗子文的出生与郧国有关。郧国为姬姓国,《括地志》及《元和郡县志》记载今湖北安陆一带为古郧国所在。安陆至今有郧乡、郧亭、郧公庙、郧城等遗迹。郧国应属于"武王之穆"的诸侯国周初所封。汉川的文化名人王老黑先生,曾给我讲汉川城的历史典故,特别提起过城西山坡,曾称楚王嶝,令尹嘴,山上还有子文祠、子文碑。子文之父,年轻时的斗伯比,随母去郧国姑母家做客。姑母乃郧国王后。在这里斗伯比结识了年轻漂亮的表妹。或者在一次节日中,或者在郊游时(总之古人有意制造未婚男女约会的节日很多),两人一时性起,便发生了关系,致使表妹有了身孕。姑母得知,看在眼里,急在心头。未婚先孕,对于贵族之家,还是不甚光彩。遂将女儿闭关于静室,待公主生子后,其母将出生的婴儿遗弃于荒郊泽地。这一遮羞举动成就了历史上一次重要的野合事件。郧国国君正好围猎于此,见一母虎蹲于前,一阵箭雨射去,哪知母虎纹丝不动。绕前细视,见母虎正喂乳一个婴孩。带回婴儿,交与夫人,告知奇事,才知原本是自己的外孙。郧国之主满心欢喜,可以预料被母虎喂养过的孩子必有一番大作为,便偷喂养于宫中。待下一年度,公主嫁与斗伯比时,儿随母行。遂取名"斗谷於菟",用楚国方言意为"乳于虎"。待慢慢长大,斗子文的文韬武略,经国济世之才慢慢显露出来。当前任令尹子元,胁迫文夫人于后宫之中,文夫人密求于人的第一对象,就是这位足智多谋的斗谷於菟。子文便紧急密奏楚成王,并研究对策,一举颠覆了子元不择手段狂追王后的流氓集团。子元灭亡,楚王欲起用三朝元老斗廉。斗廉推荐了子文。他认为方今天下与楚为敌者,齐国也。齐有管仲国富兵强。如与中原抗衡,非斗谷於菟不可。关于斗伯比与表妹这次重要的野合事件,之所以成为千古佳话,是有其时代背景民风民俗等诸多原因的。战国时代,儒家思想尚未到束缚于人的地步,或者说风俗也与中原地区迥异。比如与楚成王同时代的齐桓公,年轻时的公子小白,在东夷的土地上,裸着身子坐在车上,在光天化日之下,顺手提个顺眼的逛街女子,褪掉女子的衣裙,就地行起好事来。这种玩酷,在齐国都城必成一道亮丽的风景而非有伤风化。对于野合,史家有两种看法,一是"野合"与宗教礼俗活动有关;另外一种观点,古人认为通过"野合",可以促进农事的播种和丰收。关于野合作为礼俗的记载,见于《周礼·地官·媒氏》:"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闻一多先生考据,奔,朋也,风也;会,即合也。另《后汉书·鲜卑传》记载:"春季大会,洗乐水上,饮宴毕,然后婚配。"可见野合之风沿袭甚久。东汉末年的僻远之地仍有"野妇觅夫"的习俗,如"曰南有野女,群行觅丈夫……裸袒无衣服"。野合还与"社祭"有关。在许多上古的岩画、雕刻中有多幅"野合图"。河南洛阳发现墓门壁画绘有"一裸体女子,横卧树下,形象绘制得既逼真又颇生动"。在四川成都发现的东汉墓中壁画上,一女子将衣挂于树上,弃筐于一旁,男女裸体在树下野合,甚至有几个男子在一旁排队等候。所以,我们见到《左传·宣公四年》记载斗子文出生就不足为怪了:"初,若敖娶于郐(即郧),生斗伯比。若敖卒,以其母畜于郐,淫于郐子之女,生子文焉。郐夫人使弃诸梦中(杨伯峻《春秋左氏传》注:梦即楚之云梦泽,在江北)。虎乳之。郐子田,见之,惧而归。夫人以告,遂使收之。楚人谓乳谷,谓虎於菟,故命之曰斗谷於菟。以其女妻伯比。实为令尹子文。"可以说,野合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文明进程,野合在现代人这里被解读为有伤风化。可是,我们尽管不刻意地去·开历史,这类浪漫事件却仍比比皆是。我们甚至不得不承认,野合对于中华民族有着非凡的作用和无与伦比的独特意义,甚至影响和推动了中华文明的进程。夏朝开国之君--夏启,大禹之子,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就是他在四千余年前建立的。夏启之父绘制九州图,确立中华民族的雏形,夏启铸九鼎为天下盟。所谓"一言九鼎",确立了华夏王权的信义和威严。中华民族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态势,无论商、周王朝开国,还是秦汉的兴起,以及隋唐的开国皇帝都是以夏王朝定的九州作为一统天下的标志。历代王朝都以"夏铸九鼎"作为国家王权的象征,楚王多次言称"问鼎中原"就是想继承夏王朝的权柄,"问鼎大小"就是想铸夏鼎以示正统。据《史记》记载,夏王朝开国之君启,乃大禹在涂山"台桑"的桑林里与一女子野合而怀。《吕氏春秋》记载大禹先通而后婚,四天便离家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涂山氏为他怀启时,追寻大禹至嵩山脚下见一大熊,惊恐之下化成石头。哪知大熊原是大禹化成,他情急下冲着石头大喊:"还我儿子!"石头向北裂开,启跳出娘胎。汉代曾有"台桑之会"的石刻,大禹作饿虎欲扑状,尘根雄起,成一触即发之势;那女子仰面披发于后,张臂屈腿以待。画面清晰可见,类似一幅十足的春宫画。楚国大夫屈原,在他《天问》里还问个不休:"焉得彼涂山女?而通之于台桑?"屈大夫是不是问,像个老农的大禹,见到美女急不可奈地把她做了?与斗子文同时代的孔圣人,对斗子文有过点评。《史记》记载:"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邱,得孔子。"司马迁发现这一点,特别作了说明:"余读孔子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敬徊,留之不能去。"他敬重孔圣人,便希望了解他的成长经历,才知他是非婚生子。《史记索隐》已经注意到了:"野合,不合礼仪。"特别是之于儒家,孔圣人更是"野者,不合礼也"。为修补圣人的这种不合礼仪的形象,晋之儒生王肃,伪造故事:"叔梁纥娶鲁之施氏,生九女,无子。有一妾,生男曰孟皮,病足,为废人。乃求婚于颜氏。颜氏姬姓,与孔氏家同在陬邑尼丘山麓,相距近,素相知。颜氏季女名征在,许配叔梁纥,生孔子。"他牵强附会地把娶小妾生子,称之野合。历史的真相不是几个儒生能够掩饰的。事实真相于是出现了,孔父叔梁纥在社日集会中,适与邻里少女颜氏征在尼山之丘"野合"而孕生子。当孔子三岁时,孔父去世;孔子十七岁时,其母去世。年少的孔子知其母而不知其父,他之所以要复辟周礼,不难想象他对自己的出身不明有一定的刺激。当他得知父亲的身份时,血气方刚的孔子掘开了父亲的墓,让母亲与父亲合葬。孔子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是巨大的,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父,有人认为孔子对中华民族有几大贡献。第一是确立了中华民族的道德和法统,使我们有一种凝聚力。第二是整理文献,大家都知道《诗》、《书》、《礼》、《易》、《春秋》,使中华民族找到自我认同感,用周敦颐的评价:"夫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并为君臣、父子、夫妇之道立了一个总纲。第三,孔子还是私立教育的奠基者,告诫弟子运用"仁义礼智信"处世为人,使之成为共同理念。这对中国的大一统思想,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第四,孔子以他的政治理念,"仁"为核心,"礼"为体系,构建了封建的理性社会。如果没有这次野合,中华民族的历史必将如"万古之长夜"了。历史上还有一些重要的野合事件。比如传说刘邦之母突然走到大沼泽堤昏睡,与龙野合。人类的发展史首推应从野合开始。所以,《诗经·郑风·野有蔓草》就是这样描写和歌颂野合的:"野有蔓草,零露溥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藏。"浪漫吗?美吗?这就是这个时代所特有的,就像我们这个时代,组建一个"二奶"生子的军团,一定不是件难事。

九鼎,泗
九鼎集团 九鼎记

本文来源:http://www.jxtldy.com/riji/161737.html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