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巧稚的感人故事(锦集6篇)

|感人故事   |

【www.jxtldy.com--感人故事】

扶贫是保障贫困户的合法权益,取消贫困负担。政府帮助贫困地区加大人才开发、完善农民工人才市场。建立发展工农业企业、促进生产摆脱贫困的一种社会工作,对贫困农村实施规划,旨在帮扶改善贫困户生活生存条件和扶助贫困地区发展生产,改变穷困面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林巧稚的感人故事(锦集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林巧稚的感人故事1

林巧稚:中国现代妇产科学开拓者

她一生未曾婚育,却亲手迎接了5万多个新生命,被尊称为“万婴之母”。她称自己是“一辈子的值班医生”,并将一生都献给了祖国的医学事业。她就是中国现代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北京协和医院第一位中国籍妇产科主任及首届中国科学院唯一的女学部委员(院士)林巧稚。

1901年,林巧稚出生于厦门鼓浪屿。1921年,林巧稚怀着“不为良相,当为良医”的志向以优异成绩考进了北平协和医学堂,获医学博士学位,1929年毕业后成为协和医院的第一位中国医生。林巧稚对工作认真负责,对病人十分热情,对医术精益求精。她对胎儿宫内呼吸、女性盆腔结核进行过深入研究;提出和主持了大规模的子宫颈癌普查普治,使因此造成的死亡率迅速下降;在制定婚姻法、妇女劳动保护条例等方面发表了很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重视妇女的围产保健,积极倡导优生优育等。60多年来,她接生了5万多个婴儿,创造了脐静脉换血治愈新生儿溶血症的新方法。

在协和医院妇产科这个工作岗位上,林巧稚奉献了一生。1955年,她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是新中国第一位女学部委员。

1980年,林巧稚因患脑血栓入院治疗。缠绵病榻的三年里,林巧稚仍坚持参与《妇科肿瘤》的编写。50余万字的著作,浓缩了林巧稚毕生对妇科肿瘤的探索和研究,记载了她为医学事业所尽的最后一份力。1983年4月22日,林巧稚去世。弥留之际,她仿佛又回到了紧张的手术台前,喊道:“快拿来!产钳、产钳……”护士拿来一个东西塞在她手里,几分钟后,她的脸上露出了平静安详的微笑,“又是一个胖娃娃,一晚上接生了3个,真好!”这便是她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

林巧稚的感人故事2

林巧稚(1901年12月23日-1983年4月22日),福建省厦门市鼓浪屿人,她是北京协和医院第一位中国籍妇产科主任及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中唯一的女性。林巧稚虽然终生未嫁,但一生亲自接生了5万多婴儿,被称为 “万婴之母”。她在胎儿宫内呼吸、女性盆腔疾病、妇科肿瘤、新生儿溶血症等方面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是中国现代妇产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1921年,林巧稚参加协和医学堂考试。入学考试期间,有一名同乡女生因中暑晕倒,她毅然放弃自己的考试,挺身而出救护同学。此情此景深深地感动了外籍监考老师,向上级报告后,考官们发现她的考卷已完成得部分都是高分。最终,林巧稚依然被协和医学院录取。1929年,林巧稚毕业并获医学士学位,被聘为协和医院妇产科大夫,为该院第一位毕业留院的中国女医生。之后,她从一名助理住院医生被聘任为总住院医生,成为协和医院首位担任总住院医生的女性。

1932年,林巧稚到英国伦敦医学院和曼彻斯特医学院进修深造。1933年,林巧稚到奥地利维也纳进行医学考察。1939年,林巧稚到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院深造。1940年,林巧稚被美国方面聘请为“自然科学荣誉委员会委员”。同年回国,继续供职于协和医学院,不久升任妇产科主任,成为该院第一位中国籍女主任。

林巧稚一生未婚,没有自己的儿女,却亲手接生过五万名新生儿。她对病人高度负责,教育妇产科所有的医护人员:“救活一个产妇、孕妇,就是救活了两个人”。许多孕妇为了感谢她的救命之情,把林巧稚医师亲手接生的婴儿起名“念林”、“爱林”、“敬林”、“仰林”等名字,以示对林巧稚的永久纪念。

1930年,新医生林巧稚为一名产妇接生,由于当时还未来得及给孩子取名,就在医学档案上填下了“袁小孩”这一名字。这位“袁小孩”就是日后的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和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袁隆平先生。

此外,从辈分上来论,林巧稚还是另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院士的堂姑婆,这位院士就是钟南山先生。

林巧稚的感人故事3

林巧稚,医学家、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她献身医学事业,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深刻敏锐的观察力,对妇产科疾病的诊断和处理有高超的本领和独到的见解。她全面深入地研究了妇产科各种疑难病,确认了癌瘤为戕害妇女健康的主要疾病,坚持数十年如一日地跟踪追查、积累了丰厚的供后人借鉴的资料。她的精湛医术,不断探索科学领域新课题、不治愈病人绝不懈怠的坚韧的作风,不耻下问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敬业精神,深受人民群众的崇敬和爱戴。林巧稚把毕生精力无私地奉献给人民,是一位忠诚的爱国者,人民的科学家,医务界的楷模,是中华民族的好女儿,当代妇女的杰出代表。

林巧稚,又名丽咪。1901年12月23日出生在福建思明州(现厦门市)鼓浪屿一个教员家庭里。自幼跟随从事教学和英文翻译的父亲学得一口流利的英语。她5岁时母亲因患子宫颈癌病故,父亲因过度思念母亲,又无力承受繁杂的家务,也病倒了。靠父亲一人薪水收入的家庭生活,断绝了经济来源。好在长兄明白事理,为了生计和能让妹妹上学,自己离开还有一年多即将毕业的大学,回鼓浪屿求谋生之路。林巧稚是在父亲哺育,兄长的疼爱下成长的。家境困难使她比同龄孩子晚上两年小学,她又比同龄孩子成熟得早,更懂得生活的艰难,养成了艰苦顽强、倔强善良的性格。自己知道用功学习,放学帮助家里干活。她1908年上蒙学堂(女子小学校)之后,就读于鼓浪屿“上女学”(即怀仁学校,鼓浪屿女子高中),3年后升入鼓浪屿高等女子师范学校,学业品行优良,成为该校出类拔萃的优秀学生,被学校留校任教。厦门是传教士来中国传教的门户之地。她在校期间,受教会学校“平等、自由、幸福”的思想教育。虔诚的信仰促使她强烈寻求一个排除私欲、纯洁无瑕的世界。1921年夏秋,林巧稚考入北京协和医学院。1929年毕业,获得北京协和医学院医科学士及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是当届“文海”奖学金唯一获得者。

林巧稚被留在协和医院,工作成绩突出,提前晋升为住院医师,3年就获得了学校派往英国学习的机会。1939年又受派去美国进修,1940年美国聘请她为“自然科学荣誉委员会委员”,从美国回国不久,珍珠港事件爆发,协和医院被日军占领,她同所有医务人员一起被赶出了医院。1942年她在北京东堂子胡同开办了林巧稚诊疗所。把诊疗所门诊的挂号费由5角降至3角,为此一度遭到同行的非议,他们纷纷把各种疑难病症推到林巧稚诊疗所来。而她为了减轻病人的负担,反而动员一般普通常见病患者到就近诊疗所去治疗。当时的北平,没有一个像样的妇产科系,社会上层人物的妻儿少女、外国驻华机构的夫人小姐,有病都求治于林巧稚。林氏诊疗所开业不久,钟惠澜受聘于中和医院(前身为中央医院,现在为北京医科大学人民医院)任医务长,林巧稚在他的动员下,担任了该院妇产科主任。同时又招来了她的学生田雪萍、葛秦生、王文彬、刘炽明等,由田雪萍协助林巧稚为该院设计了妇产科病房楼。1946年又受聘兼任北大医学院妇产科系主任。一个医学院,一个医院,一个诊所,她轮番出诊。精湛的医术,良好的医德,使林巧稚“活菩萨”的声誉由东城传到西城,传遍北京,家喻户晓。林巧稚诊疗所,开业不足6个年头,就存有病案8887份。

为了发展医学教育事业,她和钟惠澜等人把在北大医学院兼职的收入捐献出来作来教学基金,以培育更多的医学生。林巧稚还支持钟惠澜在中和医院创办了当时北平没有的血液病科、泌尿科。泌尿科专家吴阶平、外科专家曾宪九、放射科专家胡懋华等都从那里得到了培养和锻炼。1946年热带病专家、医学教育家李宗恩受命恢复协和医院,成立了由李宗恩、李克鸿、胡正详、聂毓禅等四人代表中国一方参加的董事会,他请回了钟惠澜、谢少文、谢志光、张孝骞等一批医学专家,胡正详两次亲自出面邀林巧稚重返协和,她再三考虑,辞去了两院主任职位,停止了诊所开业,于1948年返回协和医院,同时又把她的学生一起调回了协和医院妇产科。1951年1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和军队接管协和医学院,林巧稚继续在协和医院工作直至去世。

林巧稚是中国妇产科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她献身医学事业,把毕生精力无私地奉献给人民。追悼会遗像两旁垂下4.5米高的幛联,上面写着:“创妇产事业,拓道、奠基、宏图、奋斗、奉献九窍丹心,春蚕丝吐尽,静悄悄长眠去;谋母儿健康,救死、扶伤、党业、民生,笑染千万白发,蜡炬泪成灰,光熠熠照人间”。60个字反映了她60余年的工作和她的业绩。30年代初,她对胎儿宫内呼吸,女性盆腔器疾病进行研究;40年代末,开始对滋养细胞肿瘤和其他妇科肿瘤的研究;50年代她提出和进行了大规模的妇科病普查普治,对新生儿溶血症诊治成功;60年代对切除56斤7两巨瘤成功,80年代潜心编纂《妇科肿瘤》。

为了纪念她,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于1990年颁发了林巧稚纪念邮票和首日封。厦门市人民政府和鼓浪屿区政府于1984年在鼓浪屿黄金地段建造了取名“毓圜”的林巧稚纪念馆。中国青年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福建科技出版社在1985年、1989年、1992年分别出版了共达60余万字纪实文学《林巧稚传》。

1959年她由国务院任命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首届当选的唯一女学部委员;又曾任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医学组成员、中央技术管理局发明审查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妇产学会主任委员和中华妇产科杂志社总编辑,卫生部教材编审委员、考试委员会委员、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委员以及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委员等。她1953年出席在奥地利召开的世界32个国家参加的世界医学会议,会后访问了苏联。1972年任副团长,率中华医学会代表团出访美国、加拿大。1973年受聘为世界卫生组织医学研究顾问委员会顾问,任期5年,至1977年。1974年任中国友好参观团团长,率团出访伊朗;同年出席日内瓦世界卫生组织专家顾问委员会会议,会后,考察瑞士、法国。1978年任中国人民友好代表团副团长出访西欧四国,在英国患病返回。1980年12月2日林巧稚被送进医院,1983年4月逝世于北京。

林巧稚的感人故事4

她曾工作多年的北京协和医院在其公众号上发文纪念,赞她是“协和之光”,写到:“1921年协和建院,怀揣医学理想的林巧稚便来到协和,踏上了她成为国之大医的传奇之路。百年来,林巧稚等医学前辈的言传身教构筑了协和医魂,塑造了协和精神。

2009年9月10日,在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中,林巧稚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林巧稚被民间赞为“万婴之母”,因为她曾给数万婴儿接生。被誉为是中国妇产科的“特蕾莎”,她在她的工作岗位上践行了她的信仰。

人物生平简介

林巧稚(1901年12月23日-1983年4月22日),福建同安人,中国妇科、产科医生和医学科学家,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奠基人之一。林巧稚是北京协和医院第一位中国籍妇产科主任及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中唯一的女性。

林巧稚虽然终生未嫁,但一生亲自接生了5万多婴儿,被尊称为“万婴之母”、“生命天使”、“中国医学圣母”,又与梁毅文被合称为“南梁北林”。 2019年9月25日被评选为“最美奋斗者”

1901年12月23日(光绪二十七年),林巧稚出生于福建泉州府同安县鼓浪屿的一个家庭,是林家的第三个女儿。因第二天夜晚就是圣诞夜,作为父亲视这个女儿为上帝赐给林家的圣诞礼物,故给她取名叫“巧稚”,有“灵巧而又天真”之意。

一,失亲之痛成学医之路伏笔

林巧稚出生时,家中已有哥哥和姐姐,母亲看到又是一个女孩,非常失望。把刚出生的她放在床尾,幼小的婴儿冻到浑身发紫,父亲回来后,抱在怀里温暖起来。

那个时代,女性被看作传宗接代的工具,女性的公共卫生和个人的地位不被重视,因此即便患病很久的母亲,也不知道自己的病情,最后演变成不可挽回的癌症。1906年,林巧稚的母亲因患子宫颈癌去世,此事对林巧稚产生了巨大影响,由此坚定从医的志向,立志要消灭子宫颈瘤、子宫颈癌等妇科疾病。

1908年,林巧稚进入蒙学堂;之后,就读于鼓浪屿女子高中。1910年美国医疗传教士郁约翰为了救治病人而献出自己的生命,这件事感动了很多鼓浪屿人。早年的这些经历使她很早就树立了当一名医生,服务病人,解除他们痛苦的志向。

二,灵性成长的沃土与伯乐

1913年,升入鼓浪屿高等女子师范学校。在这里, 她遇到了恩师——玛丽·卡琳小姐(Miss Mary Carling)。林巧稚在学校耳濡目染了卡琳虔诚的信仰,谦卑柔和、博学多才等品性。卡琳成为了林巧稚的良师益友。

她给林推荐了圣女小德兰的《心灵小史》以及圣方济各祷文等,这些关于信仰的书籍深深地影响了林巧稚。她认识到用爱所作的哪怕只是些平凡的琐事,同样能够成就非凡的事业。林巧稚因此确立了人生的方向、道德观和价值观。她笃信“爱人如己”的信条,也立志奉献自己,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主爱,彰显主耶稣基督的荣光。

三,立志学医,救死扶伤

1921年,高中毕业后,林巧稚想成为一名医生,像使徒保罗的同工路加一样,一面传福音拯救人的灵魂,一面医病救人,解除人肉体上的痛苦。不久,她从卡琳小姐那里得知北京协和医学院在全国招收25名学生的消息,于是她决定前往应试。虽然家里有不同的反对的声音,因为一读医学就是8年,会耽误婚姻大事。但是父亲依然支持女儿,在父亲和哥哥东拼西凑下,林巧稚踏上了去往上海的船,参加考试。

她顺利地完成几门科目的考试。可是最后一科英语考试时,考场一位女考生因中暑而昏倒。林巧稚见状,立刻放下考卷对这位女生进行施救,直到她恢复正常为止。但她却因此耽误了考试时间,试卷未能完成。一个月后,林巧稚意外地收到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原来监考老师将她舍己为人的事迹写在英语试卷后面呈报上去,校方深受感动,结合此前的优秀成绩,决定录取这位品学兼优的学生。20岁的林巧稚如愿以偿地进入北京协和医学院读书。

四,中国妇产科医学的大成者

经过8年的刻苦学习,林巧稚终于在1929年6月毕业并获医学博士学位,并被北京协和医院所聘用,成为该院第一位女住院医生。20世纪上半叶,职业女性崭露头角,却仍备受歧视。协和医院以开放的心态接纳了女性,也为她们设置了一道不尽人情的门坎:担任住院医生的女性,一旦结婚自动解聘,女护士如果结婚必须辞职。林巧稚曾经去美国留学一年,因为成绩和能力尤为突出,当地的医院多次挽留,但是她依旧选择回国为中国人服务一生。

五,中国医疗史上的特蕾莎

“万婴之母”林巧稚,就是这样一个代表。她一生医治病人无数,经她手接生的婴儿超过五万名,可自己却终身未嫁,一生没有子女。老协和医院的管理者坚信,一个女人不可能同时扮演贤妻良母和职业女性两种角色。也许,这既是门坎,也是考验。 坚定的理想和虔诚的信仰,支撑老协和女医护人员以殉道者的姿态,做出常人难以做出的牺牲。她们大多终身未婚,将自己嫁给了医疗事业。她们是中国医疗史上的特蕾莎修女。

六,看似一无所有,却是样样都有

她虽然没有成为母亲,但却深刻的体会到了作为母亲的快乐,她曾说:“我一生最爱听的声音就是婴儿的第一声啼哭,这些哭声让我感受到生命的奇妙,感受到作为医生的自豪,也体会到了作为母亲的快乐”。林巧稚只看病不看人,她没有因为一个人的贫苦而放弃任何一个病人。因为她知道,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她立志学医从来就不是名和利。凭借着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林巧稚在人们心中有很高的声望。很多新生儿父母为了感谢她的恩情,都把自己的孩子起名为“念林”、“爱林”、“敬林”、“仰林”等名字,以示对林巧稚的永久纪念。

七,坚持到最后的奉献

晚年病重、身体极为衰弱,林巧稚还坚持工作。家人和学生劝她休息,她说:“上帝如果让我继续生存在这个世界上,那么,我存在的场所便是在医院病房,我存在的价值便是治病救人。1983年春,林巧稚病情恶化,陷入昏迷,她总是断断续续地喊:“快!快!拿产钳来!产钳……”这时护士就随手抓一个东西塞在她手里安抚她。可见,守护孕妇及婴幼儿这一使命已经深深的根植于林巧稚的心中,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同年4月22日,林巧稚在协和医院逝世。她在去世的前一天,还接生了6个婴儿。林巧稚在辞世时的遗嘱有3项内容:将积蓄3万元人民币捐献给医院的托儿所、遗体供医学解剖用、骨灰撒在故乡鼓浪屿的海上。在遗嘱里,她请求归葬故乡鼓浪屿,因为“我是鼓浪屿的女儿,我常常在梦中回到故乡的海边,那海面真辽阔,那海水真蓝、真美……”

八,尊荣以前必有谦卑

林巧稚是二十世纪中国著名妇科医生,中国现代妇产科学的奠基人之一。她没有举世闻名的创造,也未荣获过国际大奖,她是怀着非凡的爱做平凡的事情。她说:“当你怀着基督的爱去做,就不会觉得每天的工作琐碎、无聊、没出息了”。林巧稚的爱跨越了种族、阶级及政治党派,是一种信仰的圣洁的爱。在她的身上,我们看到真正的医学道德与宗教信仰有相通之处。

作家冰心曾这样评价林巧稚:“她是一团火焰、一块磁石……她从来不想到自己,她把自己所有的技术和感情,都贡献倾注给了她周围一切的人。关于她的医术、医德、她的嘉言懿行,受过她的医治、她的爱护、她的培养的人都会写出一篇很全面很动人的文章。……她不平凡的形象永远在我的心中闪光!”

九,一粒麦子的死,仁爱永不止息

笔者曾经去过厦门的鼓浪屿,当地人说30年前的鼓浪屿不知道要比现在的美多少倍。还记得当我离开那里的时候,到如今留在我心里不是美丽的风景和当地美食,而是参观过的传教士墓园。那里一个个古旧的墓碑,那一个个为了传递基督的爱而把生命奉献给这个地方的人,那些画面传递给我一份深刻而又温暖的力量。林巧稚的一生是在地上践行了基督那舍己之爱的福音精神。她活着的时候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风向标,她离开的时候成为了中国几代人的精神财富。

她一生用牺牲自我的爱,更新了中国那个时代社会群体对女性的正确认知,从女性的生理和心理,从刚出生的婴儿到养育孩子的父母都起到了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推波助澜的作用。

如此美丽的家乡鼓浪屿,因为工作的原因,也没有时间去享受的她,最后遗愿之一是把骨灰撒在鼓浪屿的海面上。她是为了新生命更好的出生,为了新中国妇女的卫生权益,切实地走了一条自我倒空,自我牺牲,自我谦卑之路,这是效法耶稣基督的福音生命的一条路。倘若今天你苦恼于信仰如何与职场生活合而为一时,我相信在林巧稚的一生中,你会找到令你感到平安的答案......

林巧稚的感人故事5

个人简介:林巧稚,女,汉族,无党派人士,1901年生,福建厦门人,生前系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著名临床医学家和医学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首届学部委员。她对胎儿宫内呼吸窘迫、女性生殖道结核、滋养细胞肿瘤和其他妇科肿瘤进行研究,成功诊治新生儿溶血症。她为新中国妇产科学的创建和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筹建北京妇产医院,亲手接生5万多个孩子,带头主编科普读物,为我国妇产科学界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接班人,造福了亿万妇女儿童。第一至五届全国人大代表,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2009年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2019年9月25日,被评选为“最美奋斗者”。

她一生未曾婚育,却亲手迎接了5万多个新生命,被尊称为“万婴之母”。她称自己是“一辈子的值班医生”,并将一生都献给了祖国的医学事业。她就是中国现代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北京协和医院第一位中国籍妇产科主任及首届中国科学院唯一的女学部委员(院士),林巧稚。

做人民信赖的好医生

1901年,林巧稚出生于福建厦门鼓浪屿的一个家庭,父亲给她取名“巧稚”,寓意她一生灵巧而天真。5岁时,林巧稚的母亲因患妇科肿瘤病故。亲人去世的痛苦让她树立了一个终生理想:怀着平凡的爱做平凡的事。1929年,立志做医生的林巧稚,成为北京协和医院第一位毕业留院的中国女医生,从此开始了54年的从医生涯。

为了挑战女性不能拿手术刀的偏见,为了那些对妇产科疾病一无所知的中国妇女,她毅然选择了那时被许多人看不起的妇产科。在这里,孕妇临产的时候,林巧稚总是握着她们的手,帮她们擦去脸上的汗珠。时任协和妇产科主任的美国人惠特克不屑地说:“林大夫,你以为拉拉产妇的手,给产妇擦擦汗就能成为教授吗?”而就是这一握手、一擦汗,让病人无条件信任、信赖她。数十年后,林巧稚已成为国内妇产科首屈一指的专家,而她仍会握着产妇的手,给她们擦汗。她用自己的行动和成就完美地阐释了她一生的理想信念——做人民的好医生。

2016年9月22日,82岁的刘燕给林巧稚写了一封迟到52年的感谢信。信中这样写道:“人还没进病房,笑声先来了:‘胖姑娘在哪里?快抱给我看看!’一位女护士将我刚刚出生的女儿从婴儿室抱出,交到林大夫手中,林巧稚抱起胖丫头,满心喜悦,不由得亲了一下她肉嘟嘟的小脸蛋。”当时,刘燕刚刚痛失丈夫,协和医护人员对女儿的爱和关心,使她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憧憬和希望。时间转瞬而逝,一天,刘燕在电视上偶然看到关于林巧稚的报道,当年情境再次浮现在眼前,感恩之情油然而发,于是,就有了这封迟到52年的感谢信。刘燕的故事只是大海中的一朵浪花,半个多世纪里,林巧稚亲手接生了5万多个孩子,许多父母给孩子起名为“念林”“怀林”“敬林”,以表达对她的敬爱和纪念。

七天七夜,成功抢救“新生儿溶血症”患儿

1962年,林巧稚收到一名孕妇的求助信:“我是怀了第五胎的人了,前四胎都没活成,其中的后三胎,都是出生后发黄夭折的。求你伸出热情的手,千方百计地救救我这腹中的婴儿……”

作出新生儿溶血症的诊断并不难,但在当时的条件下,这种病的患者并没有被治愈的先例。超出能力范围,贸然接诊可能会面临许多风险,林巧稚本可以拒绝,但她遍查资料,彻夜难眠,茶饭不思,最后决定试一试。

孩子出生很顺利,可是不到三个小时,就出现了全身黄疸,生理指标也越来越糟。林巧稚冒着风险决定,给新生儿进行全身换血。换血开始,挤满了医护人员的手术室里鸦雀无声。林巧稚先把听诊器在自己手心捂热,再轻轻贴到婴儿胸前,同时用手示意,控制抽血、输血速度。终于,婴儿的肤色由黄转红。她决定做第二次换血。三天后,第三次换血。

孩子全身黄疸明显消退——成功了!整整七天林巧稚没有离开孩子身旁,大胆的判断和精良的医术让这个婴儿成为有记录以来中国首例成功的新生儿溶血症手术患者。

坚持“预防为主”,推动中国妇女健康普查

林巧稚总是说:“医院只是治病的第二、三道防线,真正的第一道防线是在预防上,在对广大正常生活的妇女进行普查普治上。”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对妇女的生活卫生习惯及疾病的调查,让很多人不理解。林巧稚积极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负责组织了大规模子宫颈癌的普查和防治。她带领自己的团队克服思想、物质上的困难,走门串户逐人检查,收集了大量一手资料,使子宫颈癌的死亡率大大降低。同一时期,林巧稚还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妇女宫颈涂片检查,这种检查方式直到今天仍具价值。她曾主编《家庭卫生顾问》《家庭育儿大全》《农村妇幼常识问答》等科普读物,让普通老百姓也能够从中受益。

1965年,年过花甲的她,仍然活跃在农村巡回医疗的第一线。在湖南湘阴农村,白发苍苍的她仍步伐轻快,在关公潭、新泉等村镇坎坷不平、多雨泥泞的田埂上来回奔走。她走到哪里,哪里就听得见“林老”的亲切称呼。

“做一辈子的值班医生”

林巧稚家里的电话一直放在床头,医院有危重的病人,她就整夜地守着电话等消息。她曾说过:“我的唯一伴侣就是床头那部电话,我随时随地都是值班医生。”

年逾古稀,她开始忘事,经常忘记说过的话和安排过的事情,东西也会忘记放在哪里了,但只要涉及病人,却又记得比谁都清楚。一次,一位病人家属推开了妇产科办公室的门说:“我想找个人,前天住进来的,不知在哪个病房。”有人回答:“这里不是病房,你去护士站打听。”那人刚要走,林巧稚叫住他:“请你等一等。”她打听了一下病人的年龄和病症,立刻告诉他要找的人在某某病房的某某床,嘱咐得一点都不含糊。

1980年,林巧稚因患脑血栓入院治疗。缠绵病榻的三年中,林巧稚仍坚持参与《妇科肿瘤》的编写。50余万字的著作,浓缩了林巧稚毕生对妇科肿瘤的探索和研究,记载了她为医学事业所尽的最后一份力。1983年4月22日,林巧稚去世。弥留之际,她仿佛又回到了紧张的手术台前,喊道:“快拿来!产钳、产钳……”护士拿来一个东西塞在她手里,几分钟后,她的脸上露出了平静安详的微笑:“又是一个胖娃娃,一晚上接生了3个,真好!”这便是她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

冰心老人在《悼念林巧稚大夫》一文中这样写道:“她是一团火焰、一块磁石。她的为人民服务的一生,是极其丰满充实地度过的。”

林巧稚的感人故事6

林巧稚(1901年12月23日-1983年4月22日),医学家。她在胎儿宫内呼吸、女性盆腔疾病、妇科肿瘤、新生儿溶血症等方面的研究做出了贡献,是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奠基人之一。

她是北京协和医院第一位中国籍妇产科主任及首届中国科学院唯一的女学部委员(院士),虽然一生没有结婚,却亲自接生了5万多婴儿,被尊称为“万婴之母”、“生命天使”、“中国医学圣母”,又与梁毅文被合称为“南梁北林”。

成长

1921年,北京协和医科大学(今协和医学院)落成,林巧稚考入该校。

1929年,从协和医科大学毕业并获医学博士学位,被聘为协和医院妇产科大夫,为该院第一位毕业留院的中国女医生,也是首届“文海”奖学金唯一获得者。

工作

由于在协和医院工作成绩突出,她提前晋升为住院医师,并在1932年,被学校派往英国伦敦妇产科医院和曼彻斯特医学院进修深造。1933年,到奥地利的维也纳进行医学考察。1939年,到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院当研究生。

1940年,林巧稚被美国方面聘请为“自然科学荣誉委员会”委员。同年回国,不久升任妇产科主任,成为该院第一位中国籍女主任。

1941年底,北京协和医院因太平洋战争被日本人占领,她同所有医务人员一起被赶出了医院。因为战争,她的医学科学研究终止了将近10年。

1942年,在北京东堂子胡同开办私人诊所,为了减轻病人的负担,她主动采取降低挂号费、对贫穷患者医疗费减免等措施。不久,又担任了中和医院(前身为中央医院,今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

1973年,受聘为世界卫生组织医学研究顾问委员会顾问,任期5年,至1977年。

患病

1978年12月,林巧稚和楚图南率中国人民友好代表团赴西欧四国访问,在英国因患缺血性脑血管病返回中国。在首都医院,经检查,她被确诊为高血压动脉硬化、脑血栓、心脏病。患病期间,她开始在轮椅上、病床上写关于妇科肿瘤的书籍,直至4年后,50万字的专著《妇科肿瘤学》完成。

1980年12月2日,病情加重被送进医院。虽遭亲友劝阻,但她还坚持工作。此时,她早已不是住院医师,但她要求值班医生和护士,只要病人出现问题,即使是半夜也要马上通知她。甚至在去世前一天还接生了6个婴儿。

1983年春,林巧稚病情恶化,陷入昏迷,她总是断断续续地喊:“快!快!拿产钳来!产钳……”这时护士就随手抓一个东西塞在她手里安抚她。同年4月22日,林巧稚在协和医院逝世。遗嘱中,她将个人毕生积蓄3万元人民币捐给医院托儿所,骨灰撒在故乡鼓浪屿的大海中。

研究成果

女性盆腔病症

20世纪30年代初,她对胎儿宫内呼吸、子宫出血致病的生理原因和不同职业妇女出血状况进行研究。研究较为多见的盆腔脏器的炎症,如盆腔炎、盆腔结核等对生殖系统的影响,研究细菌学和尿道细菌学。

从临床统计学中,她发现,妇科病是占妇女发病率的2/3。1939年,医院要她研究妇产科基础理论,因她获得了去芝加哥大学妇产科学系学习的机遇,在生理学、妇科肿瘤、内分泌和畸形胎儿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新生儿溶血症

1950年代,某女工因新生儿溶血症连续夭折了三胎后写信向林巧稚求助。新生儿溶血病当时在国内还没有成活的先例。为了圆这位女工的母亲梦,林巧稚查遍国外最新的医学信息,提出和进行了大规模的妇科病普查普治,约有关专家座谈,创造出用脐静脉换血的方法治疗新生儿溶血症,填补了中国妇产科医学的空白。

妇科肿瘤

1940年代末,她就开始对滋养细胞肿瘤和其他妇科肿瘤的研究。在她分析癌症发展变化的同时,北京市政府接受了她对妇科的普查建议,于1958年9月经她组织抽样83个机关单位、27所学校、22处居民地段的7万多29岁以上妇女进行检查,结果发现患有子宫颈糜烂、子宫颈瘤、子宫颈癌、葡萄胎和绒毛膜上皮癌者都各占一定比例。60岁之后,她知道自己在有生之年未必能彻底征服癌症,便找来学生连利娟、宋鸿钊,把自己自1948年以来所积累下来的癌症追踪资料全部交给了他们。

所获荣誉

1929年毕业,获得北京协和医学院医科学士及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是当届“文海”奖学金唯一获得者。

1960年,被评为全国教育和文化卫生方面的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

2009年9月14日,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林巧稚的故事100字 林巧稚的故事简短

本文来源:http://www.jxtldy.com/gushi/215582.html

    热门推荐
    • 新时代最可爱的人的感人故事汇编5篇

      党史是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领导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进行的探索史、奋斗史、创业史,是全体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时代最可爱的人的感人故事汇编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周恩来的感人故事(合集四篇)

      扶贫是保障贫困户的合法权益,取消贫困负担。政府帮助贫困地区加大人才开发、完善农民工人才市场。那你知道2020扶贫过程的感人故事需要怎么写吗?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周恩来的感人故事(合集四篇),欢迎品鉴!

    • 抗疫英雄的感人故事作文精选二十五篇

      疫情,汉语词语,指疫病的发生和发展情况。较大范围内出现的较大型疫情有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甲型H1N1流感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Disease2019,COVID-19)等。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抗疫英雄的感人故事作文精选二十五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抗疫英雄的感人故事作文(合集二十七篇)

      作文(composition)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作文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作文体裁包括: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抗疫英雄的感人故事作文(合集二十七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 抗疫英雄的感人故事作文范文二十六篇

      作文(composition)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作文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作文体裁包括: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抗疫英雄的感人故事作文范文二十六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 疫情感人故事范文(精选五篇)

      疫情,汉语词语,指疫病的发生和发展情况。较大范围内出现的较大型疫情有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甲型H1N1流感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Disease2019,COVID-19)等。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疫情感人故事范文(精选五篇),欢迎品鉴!

    • 关于感动中国感人故事【五篇】

      疫情期间,武汉一条暗红色窗帘在窗外迎风飞舞,窗帘翻腾数日,历经风雨后终见“彩虹”,一条小小窗帘牵动着亿万人心,这背后是一幅幅抗疫的感人画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感动中国感人故事【五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林巧稚的感人故事(锦集6篇)

      扶贫是保障贫困户的合法权益,取消贫困负担。政府帮助贫困地区加大人才开发、完善农民工人才市场。建立发展工农业企业、促进生产摆脱贫困的一种社会工作,对贫困农村实施规划,旨在帮扶改善贫困户生活生存条件和扶助贫困地区发展生产,改变穷困面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林巧稚的感人故事(锦集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